万应孝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滩镇杜寨柯初级中学,甘肃 靖远 730600)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不断发生着新变化与新发展,以满足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对教学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主动性发挥不足、教师教法单一,使得学生无法对阅读产生较浓的兴趣,致使阅读教学效率较低。
批注就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于空白处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批评和注释,以便更好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感所想,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对所读进行批注,表明自己的思想轨迹、认知能力、价值判断、思维方式,更是对阅读关键点的挖掘,使阅读得以深入。批注时可以对文句进行圈点、勾画,写出阅读时的直接感受。通过批注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文章的阅读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通过深入的探究,实现从深思到深悟。
例如,在学习《壶口瀑布》时,笔者就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来进行课文的阅读。文中作者梁衡对雨季和旱季的壶口瀑布进行了描绘,还有河道里的石头,在不断冲刷中形成的样子:“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笔者让学生关注石头的不同样子,“蜂窝”“大坑”“切下去”这些字眼,可以很好地展现水和时间的力量。有位学生在批注中写道:看到这几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这些石头一点点变化的样子,时间会让这些僵硬的东西改变模样。总之,通过批注,学生会对作者细致的文笔、精妙的比喻、细腻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以一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而阅读的深入也离不开阅读书单的扩展。对比阅读法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进行阅读时,将课本内的教学文章作为参考文章,将与其内容、题材相关的阅读素材为参照,选择别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在对比中达到通过现象抵达本质的目的。这种阅读方式开拓了阅读新视角,打破了学生思维定式,形成一种比较新的思维体验,促进深度思考。
例如在《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教学中,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讲述的是大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这时可以与该作者的另外一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进行对比阅读,后者主要揭示了人类种种短视行为对大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带来的危机,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还可以引入同为保护大自然内容的米·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一文。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两个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运用手法的不同。对比阅读下的大自然,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研究文章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表达情感的。那么教学思路可以简化为引导学生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什么内容(人或物,事件,思想,感情),作者是怎么写的(方式方法,修辞语言,结构构思),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怎样的风格,隐含了怎样的意蕴,给我们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和思考)。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有侧重有针对性来设计问题,其目的是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在用词用句、表情表意上的方法。
比如以物写人的课文,笔者一般会将其分为整体感知、精读体会、总结延伸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老师不做任何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凭着感觉去体会课文。一般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是可以基本读懂的,形成最基础的感知,但是他们阅读时没有方向,没有侧重点。读第二遍时教师要根据文章是记叙散文的特点来列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里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故事是什么?与叙述主体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再次阅读会对课文有清晰的把握。
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文章主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精读状态。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两遍阅读已对人物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教师针对这个人物设置话题:人物的真善美等性格特征体现在哪些事件上?对这些故事,课文是怎样写的?找到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字句或者段落。这样层层递进靠近课文的行文特点,学生就会对“这件事文内是怎样展现的”的写作方法加深了解,这个过程自然也是学生获得个人阅读体验的过程。一些课文在描写人物上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对一些情感真切的重点段落、语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句段的印象和感受,进一步提升阅读效果。在第三个环节,笔者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的是某某,但是为什么给文章起一个和人物看似没有关系的标题?以此来让学生看到文章的通篇布局,通过题目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文章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借助课文的内容,还需要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亲情、友情、乡情的名家散文作为延伸,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事件写人物”的创作方法并加深理解。
课文,一直都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即便是在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借助课文阅读来培养与优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如果高中生可以在课文阅读中积累有效经验,那么便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能力,自觉在课后阅读中迁移阅读技巧,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课文阅读为例,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探究,使其自主归纳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各类文体的有效阅读策略,以便在课后阅读活动中实现有效阅读。如此,则可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准备。
例如在《壶口瀑布》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了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希望学生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阅读思维。首先,学生应该判断写景文章的描述对象,比如山川大海、自然现象、人文古迹或者是生活现象等等。《壶口瀑布》的景物描写对象以壶口瀑布为主,属于自然现象的类别,而这就可以促使学生明确课文内容,辨别本文的写景类别。其次,学生要观察作者所使用的写景顺序,可从时间、空间位置、观察视角等顺序来进行判断。《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是根据作者的移动位置与观察视角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的,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觉,画面感很强,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相关景物。最后,学生便要精读课文,认真品味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感情与思想。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研究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加深情感体验,并且能够结合科学的阅读方法将语文学习的本质挖掘出来,提高他们对于有效阅读问题的正确认识,在有效的阅读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新的发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