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瑾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始不断提倡素质教育,并且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主动学会去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模式。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不断形成自身对事物的了解,这样能够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当中的弊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当中的句子以及文章有着最基本的概括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当中,教师通常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古诗词以及成语进行记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取得高分。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发挥语文在人文性学科中的优势,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更懂语文,使学生掌握到语文学科当中真正的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虽然教育部门正在不断加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宣传,但是新课改的推行并未对初中语文教师起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限制,非常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升,并未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领悟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有效地提高。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只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形成自我的感悟。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氛围也不够浓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制定出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在新课标的改革当中,有明确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提取教材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根据思维能力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并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当中通过情感迁移的方式,感受到所学内容当中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控课堂的进度,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反思,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例如,在初中语文《昆明的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联词,或者是多次使用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再根据句式来仿写。比如这句:昆明的雨中处处有感动,细处有体会,看这描写的如此之多的内容,却不感到凌乱,每一处的景都融入了作者的情,对昆明的景喜爱,对昆明的事怀念,对昆明人的欣赏,总之对昆明的喜爱!就是这样深深的情把这些事与物贯穿起来,显得紧凑。此句可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写法,围绕自己喜欢的景色,写一段话。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编写已经加入到了仿句题目当中。但我们应充分重视它,以便让学生为将来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编写方式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分析、想象、联想、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运用。
语文的思维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联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最基本的思维提升方式。学生通过这两种方法的训练,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接下来我们将以观察法和联想法这两者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1.观察法
学生利用观察法能够对比发现文章的主体内容,并在语文教材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切入点,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掌握思维方式,也能够不断提高思维水平。《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中国石拱桥》则是更多地侧重于桥梁的介绍,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教师应当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2.联想法
联想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联想是指人通过一些事情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一件事情。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材都需要学生根据自我的经验进行联想,这样也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条件。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描述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将文字和思考进行结合,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对文章材料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度的处理,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独立完成课后题目的解答,并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另外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提出其他的问题,对现有的知识敢于质疑,这样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程度,反映的是在学习阶段学生对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我”和藤野先生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还可以从藤野先生和其他日本“爱国青年”的对比中了解到人物特征。所以,学生可以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并且在思考的环节当中培养思维的深刻程度。思维深刻程度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层面,即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索,在深入的问题分析环节培养事物的分析能力。当学生的逻辑水平和思维深度、广度可以满足需求时,他们也能够学会在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更加系统化的思维活动。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独特性并让学生学会展示自我,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上展开内容思考。在《背影》当中,“我”和“父亲”的形象和环境描写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产生了疑问,是否可以从景色描写当中感悟父亲的人物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质疑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的互动和反思过程当中,教师需要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问题解决方法和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之间的联系。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意识,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也能完成语文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迁移,让学生学会利用发散思维展开立体思考。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反思,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元认知的角度认真总结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取途径,包括某些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例如在学习到很多文言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然后以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的方式同步地营造课堂气氛。在不同的朗读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某些文字背后的思想和内容。相同的文章选择个人朗读和群体朗读能够获得的反思存在明显差异,正如初次阅读《愚公移山》时我们可能只看得到愚公这个角色的滑稽感,但再次阅读后就能了解到他坚定不移的态度和决心。显然,这种内容是通过课堂的互动和反思后得到的结果。
学生主动的思维意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具备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则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从情境教学理论和要素的特征来看,情境可以成为思维锻炼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思维这一核心元素,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情境需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学生提问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倾向,并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也明确提到,要从文章当中提取关键信息,并且根据各个部分的知识要求完成思维培养的任务。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需明确课堂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思维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其形成学科素养和主观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如《三峡》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现出实景,然后让学生自行描绘脑海中的画面:假设你正处于三峡的景色当中,那么你会以怎样的语言来进行描写?诸如此类的设计都可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长期的思维训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为学生后期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