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生
(淄博卡普尔陶瓷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400)
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回收较慢,但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需要增强资金筹划能力,节支增效。纳税支出是企业的必要性支出,为了合理地降低税负,制造企业要重视合法合规合理纳税筹划,制定科学的税务筹划方案,为企业节约成本。制造企业提升税务筹划能力,除了可以降低税负,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还能防范涉税风险,对企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营改增政策的颁布实施,为制造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政策环境基础,由营业税改增值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纳税成本。为调控市场经济,国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采取税收倾斜政策,优惠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制造企业税务筹划的积极性,为企业降低税负提供了可能,也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行业选择的筹划思路,制造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向优惠政策靠拢,以满足纳税优惠条件,合理有效拓展盈利空间[1]。纳税是义务,税务筹划是权利。制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纳税时所涉及的税种也更加多样化,由此使得企业会计处理难度提升,相同的业务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式增多,筹划空间扩大,企业通过税务筹划可以获取收益。制造企业税务筹划是一项合法、合规、合理的避税行为,在通过税务筹划帮助企业增加收益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和规避涉税风险。
税务筹划是制造企业降低税负的重要手段。然而,大部分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税务筹划不合理、不规范,由此影响税务筹划效果,甚至出现税负不降反增的情况。
从客观环境方面来看,营改增之后,税率调整相对频繁,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差异较大,若企业不能加强税企合作,不能及时获悉税率、税收政策变动信息,则很可能导致企业多纳税。
从纳税认识方面来看,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多侧重于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等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活动,而对于税务筹划缺乏重视程度,不注重研究和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业务的契合点,税筹活动相对单一,使得企业节税效果不佳。
从税收管理体系方面来看,在营改增之后,对于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精准把握税收政策利弊、能否规划增值税抵扣链条、能否规范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都直接影响企业纳税成本。同时,企业缺乏税务人才培训机制,税务人员综合能力不足,难以开展科学的税务筹划工作[2]。对于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界定不准,制造企业合理税务筹划并非偷税漏税,是在符合税法的基础上制定节税方案,但是制造企业部分税务人员在筹划过程中行为过度,如不合理抵扣,可由此引发涉税风险。
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需要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基础。首先,要加强对制造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税务工作要紧跟政策。因此,要求税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税务管理能力和筹划水平。制造企业内部可以定期组织培训,从税务管理信息化、税收优惠政策解读、税务筹划技巧指导等方面入手,提升税务人员专业性;制造企业也可以为税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促使税务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认证。可以定期组织税务工作业务能力测评,将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并设立奖励制度,以此调动税务人员不断学习,提升税务筹划能力。其次,税收政策灵活性较强。制造企业应加强税企合作,建立与税务机关的通畅沟通渠道,以便及时获悉最新税收政策情况,确保税务筹划的政策导向性;制造企业税务人员在税务筹划时要合理平衡税务筹划节税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既要尽可能降低税负,又要避免筹划风险,要准确界定税法的边界,明确宏观调控的意图,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和条件;制造企业在税务筹划时要注意灵活性,要能够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税务筹划目标达成。
纳税人身份会影响增值税缴纳额,主要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而小规模纳税人则不能。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原材料采购是维持正常生产活动的关键,在营改增之后,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进行抵扣,在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上,不能单单考虑价格、质量、供应商资质等要素,还应考虑供应商是否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直接关系到能否进行进项税抵扣。制造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的供应商,既要考虑采购成本最低,又要考虑抵扣空间更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成本。
在营改增之后,发票抵扣成为企业减少缴税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发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规范供应商开具发票。在开具发票时要明确注明时间、类型、开具责任,其中类型主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两种,开具责任是要明确虚开发票应承担的责任,通过严格限定发票开具标准和模式,以确保发票的有效性,为发票抵扣奠定基础。同时,在开具发票时,要确保填写内容的准确性、一致性,一旦出现发票错误的情况,应及时重开发票,并作废错误发票。其次,要设立发票管理专岗。制造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发票管理岗位,主要负责保管、审核、开具、认证、领购等一系列工作,确保在限定时间内认证和抵扣发票,避免出现遗失、传递延迟等情况[3]。最后,制造企业要以营改增政策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进项税抵扣范围进行扩充,更好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科学筹划。
销售收入是企业利润表中的重要项目,其直接影响利润构成以及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缴纳,还对企业计算确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履行纳税义务等有重要影响。
对制造企业而言,在货物销售过程中可以选择的销售方式较多,而不同的销售方式会对企业取得销售额的大小和时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税负。制造企业通过对销售确认进行税务筹划,科学选择销售方式进项,对收入确认节点进行把控,减少本期销售额,控制应纳税额,可以实现延缓纳税。
以L制造企业为例,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收款,以取得收款凭证,提货单交给客户的日期为销售收入确认时间;(2)委托银行收款的销售方式,以发出货物的日期为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3)赊销方式,以销售合同商定的收款日期为销售收入确认时间;(4)预付货款销售,以交付货物的日期为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在销售过程中,是否确认“收货”是销售收入确认的关键,制造企业交货取得货款或者销售款项凭证,则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反之则销售收入未实现[4]。制造企业在销售收入确认过程中,可以结合营销策略来合理选择收入确认方式,通过尽可能推迟销售收入确认时间的方式,将纳税发生时间推迟,以达到降低纳税成本的目的。
制造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在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后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由此企业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即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按75%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同时,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注册企业的方式,以达到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制造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应注重防范涉税风险,这是企业科学合理纳税的关键。企业应收集历史时期的涉税事项,识别高频税务风险,设置税务风险指标库,搭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涉税风险进行评估预测,编制税务风险清单,将风险识别范围覆盖至企业税务活动全过程。在开展税务工作中,由系统自动比对风险指标库,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预警提示。比如,通过数据库对比分析本期和历史时期税负情况,若本期税负率与往期偏差较大,高于平均风险值,则标记为异常风险,及时预警提示,并分析风险成因,税务人员根据风险提示及时筛查并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此外,为加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引入第三方税务中介机构,税务中介机构具备专业的团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筹划提出指导建议。
综上所述,税制改革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需要,营改增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市场发展趋势,能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新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企业要充分挖掘利润空间,注重向管理要效益。纳税支出是企业的一项必要性支出,为了降低企业税负,制造企业应将税务筹划作为重点。然而,税务筹划并非一蹴而就,制造企业要借助政策之利,为企业节支助力,注重转变管理观念,既要重业务,又要重财税,优化税务筹划模式,科学设计筹划方案,在防范涉税风险的同时“应抵尽抵”,合理降低税务支出,以促使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中,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实现盈利目标,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