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为广泛宣传国家安全知识,提升国家安全意识,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资源开发和保护,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资源安全。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水、能源等。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有了资源保障、有了资源安全,才有经济社会安全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深刻理解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准确把握资源安全的核心要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切实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青海是资源大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3,列全国各省、区、市的第四位。水资源丰富,年径流总量超过630亿立方米,湖泊众多,冰川储量大,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为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矿产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而著称于世,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锯、硼)、石油、天然气、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矿产保有潜在价值超过17万亿元,是国家重要战略矿产资源接续地和储备地。清洁能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属全国第二高值区,年日照平均时数为2350到2976小时,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准煤1623亿吨,折合电能360万亿千瓦时。年风能资源理论价值折合7854万吨标准煤,折合电能1745亿千瓦时。被誉为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区”,已建成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等大型梯级电站。湿地、林草资源丰富,湿地面积10925万亩(1亩≈0.0667公顷),居全国前列,林地691万亩,草地56672万亩,是全国第四大牧业区。长期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加大开发和使用力度,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依托清洁能源、战略性矿产等优势资源,走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之路。但资源是有限的,无节制利用也是行不通的,青海省人口多集中在湟水谷地,用地紧张,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需要不断提高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不仅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局,也是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变局,资源是国家力量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青海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推动“一优两高”部署,利用资源大省优势推动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集体所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执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准入目录、负面清单。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水域和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湖健康美丽。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全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林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大黑土滩坡治理。加强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共同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力度,保障能源项目实施,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加强配套政策建设,为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一管理,提供青海经验。
扎实做好资源安全工作,需要凝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共识,体现青海在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全省各部门、各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国家资源安全总结青海经验,贡献青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