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欣
翻开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我心想,这薄薄的二百多页的小书,可能花上一个下午就读完了。但是当我开始阅读时,才发现里面的每一句话,能值得思考。这本看似随意的小集子,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
若是对她抱有摄影技巧和方法指导的期待,可能要就此止步了,因为她更像是一本对于摄影哲学的探讨书籍。
我仅就对我触动最大的“柏拉图的洞穴”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章中,改变我对摄影的认知的,是桑塔格那句“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
以往,我认为拍照只是记录生活,而苏珊·桑塔格所言相机是如饥似渴的意识伸出的最佳手臂,更让人觉得摄影像一种捕猎行为——人们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瞬间就会去将其捕获、冻结,从而成为永恒。久而久之,最初的惊喜和吸引可能就被铺天盖地的图像带来的麻木取代。
而人们真的体验了生活吗?或许摄影强迫症早已把经验本身变成了一种观看方式。当你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好像一切都已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与眼前的情境仿佛变成一种控制与支配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打个喷嚏和战争爆发貌似区别不是很大,这一举动像是拉平了所有事件的意义。
相机,或者说手机,变成了我们与事物之间的中介,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如今都要用相机的干预来道出。
就像旅行,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张张照片的堆积和经验的确认。人们好像对于照片的“在场证明”的关注大于旅行本身。
但这是不是说明,相机只是在慢慢消解人类的情绪体验呢?
其实并不尽然。我想正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摄影的普及,使人们认识到摄影对于社会的作用,使得摄影的艺术自觉性加强,才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美的渴望和发现。
照片定格下的那一瞬间,会让无数人为其中的美去驻足、去思考。言语有局限性,而照片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传达出生活各式的美,可以赋予你想铭记的那一刻以永恒性。但如果先用眼睛充分感受后,再将其珍藏,可能会让照片更有温度。
当我们怀旧,我们开始拍照,但怀旧也不失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温习。所以,生活有时候也需要“被摄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