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晓东
从1920 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和最早的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工作,通过大量的有组织的报刊活动宣传党的主张、实践人民的立场、动员社会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在这短短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的期刊多达13 种,包括《劳动界》《新青年》《劳动者》《上海伙友》《机器工人》《先驱》《共产党》《劳动音》《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武汉星期评论》《济南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1]。除报刊外,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是理论宣传活动,在《大公报》《湖南通俗报》《曙光》杂志、《北京周报》、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等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动势力,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二是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三是去工人、农民、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新闻宣传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
与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新闻宣传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阶段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理论研究并不多,有限的研究选题也具有高度选择性,且忽视了1920年6 月至1921 年7 月这段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新闻宣传工作的独立性。很多学者或将1920 年6 月至1921 年7 月这个历史时期排除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之外[2];或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与各方进步人士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放在一起;或将其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大革命失败、中共三大、北伐战争或遵义会议的报刊活动融为一体;或扩大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活动的外延,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创办的所有刊物,如1915 年《新青年》、1919 年《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汇报》等都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的发端,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一特定主体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我们党新闻史中的特点的独立研究很少。事实上,这个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有独立研究的必要,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899 年英国人李提摩太在《大同学节译本自序》[3]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和《资本论》的介绍,他称社会主义为“安民新学”、《资本论》为“主于资本者也”、马克思是“百工领袖著名者”,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国内刊物上第一次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及其学说。之后,孙中山、梁启超、赵必振、马君武等都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4]有所涉猎和大量传播,但直到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商业出版界成长、杂志发行空前繁荣、共产国际在日本等东亚地区活动以及大量马克思主义文献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才形成流行的气候[5],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6]。这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界定众说纷纭[7],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称为“共产主义小组”,主要是受共产国际影响[8](共产国际各国党一般把第一次党代会以前成立的共产主义组织称为“共产主义小组”或“马克思主义小组”)。事实上,从1920 年蔡和森给毛泽东同志的回信[9]称中国共产党,到《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朱务善、施复亮等老同志的异议,一直到胡华、沈庆林、任武雄、王来棣等研究党史同志的努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才逐渐被公认为是一个特定概念公之于世。现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一特定概念在学术界已经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新闻宣传工作无不是在党的早期领导人谋划、推动下开办起来的。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首次决议中,就明确“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建支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也事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中央。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张申府、张国焘做了联络员的工作,分别与李大钊、陈独秀进行汇报,交换各自的主张,形成统一的决定。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李大钊和陈独秀也发挥了引路人和领导者的作用,毛泽东说在李大钊的帮助下他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不仅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就与毛泽东讨论过“湖南分部”的问题,并在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过程中始终被作为“党一层”负责人指导整个建党过程。当时,毛泽东、何叔衡等主要成员在《湖南通俗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其核心思想与李大钊、陈独秀一脉相承。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委托刘伯垂与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联系,李汉俊也给董必武去信商讨建党组织事宜;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过程中,李大钊、杨明斋与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会见,陈独秀函约进步人士王乐平在济南物色人才建党;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更是陈独秀参与创建的;在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托付张申府在中国留学生中发展进步青年。可以说,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济南、旅欧等共产党早期组织都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志的组织存在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均是核心议题,1920 年8 月15 日创办的《劳动界》、1920 年9月改组的《新青年》、1920 年11 月7 日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成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了解党的主张、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决议等的重要载体,也是各自在创办党的出版物时的重要依循。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人民性。与上海工商友谊会合办的《上海伙友》,主要以店员伙计为读者对象;《机器工人》主要以上海机器工会会员为读者对象;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改组后的《广东群报》一直实践的也是创刊号上陈独秀说的“做贫苦劳动者底朋友”,在其《对于文化宣传的我见》等文章中提出注意农民问题,呼吁反对地主、减轻地租、反抗各种盘剥。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宣传浸润在与工人运动、学生活动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凭借着“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10]的新闻路线,形成了上海机器工人、北京长辛店等工人运动的早期名片以及在大学生中学生、中国留学生中的宣传经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分期的问题,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史学问题,影响人们对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认识和历史评价。一大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员有53 人[12],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建党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的初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的视角大多与建党时期的纲领宣传、组织动员、思想动员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新闻史研究的主体性并未完全建立。王文军、杨飞、武可贤、赵光白、陶传铭、郭群英、徐文卓、钟桂松、薛志清、古仁尚、杨玉东、韩晶、童庆平、柯新凡、张光宇、陈信琼、赵旭英、倪志勇、胡种、张世飞等学者虽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党员的社会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对其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规律和话语体系研究的少,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林之达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史》、黄瑚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杨卫民的《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1920-1937)》、王大龙的《红色报刊集萃》、郗卫东的《解放前珍贵红色报刊发刊词》、李永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李瑞良的《中国出版编年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以及王桧林和朱汉国的《中国报刊词典(1815-1949)》等对这个阶段的新闻实践也都是简单带过,较少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报刊文本、编辑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值得学界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