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成因及矫治

2021-01-02 07:55王子睿
青年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谣言舆情预警

● 王子睿

当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滋生谣言的培养皿。疫情期间各种难辨真假的言论在各类社交媒体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谣言在疫情期间呈指数上升。

疫情谣言的成因

社交媒体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谣言是以互联网及数字信息技术为介质载体,源于某种动机或社会公共需求,滋生和传播无现实依据的、事实扭曲异化的、骇人听闻的虚假信息。可见谣言是依托事实应运而生的,在特殊社会情境下是社会舆情对现实的另类视域再现。

1.疫情信息获取不对等。在解读官方发布的信息时,需要个体与官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布鲁诺指出,象征性互动的行为需要交互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以及二者间具备相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越大,传受之间的象征性互动行为就会降低沟通交流的成本,有效性越好。谣言出现的原因在于疫情信息公开的滞后和不透明,两方信息获取不对等,导致大众解码与媒体编码出现认知偏差的障碍。编码与解码具有不对称性,民众接受媒体所传播的带有意义的象征符并且依据以往认知基模进行译码,然而译码与编码中由于编码者和译码者的认知基模、意义空间、社会文化环境等制约,在层层迭代传播中出现认知偏差,谣言是这种认知偏差的一种集中表现。

2.缺乏正确引导解读。谣言传播公式(R=I×A),即谣言影响力由议题的重要性和表述的暧昧程度决定。如“双黄连”事件,媒体缺乏系统性解读,大众仅凭借认知基模的边缘路径处理,或根据感觉预测,从而产生类似“双黄连抑制新冠肺炎”的谣言。涉及公民自身利益的信息发布,若缺乏规范的正确引导解读,便会给谣言提供生存空间。

3.欠缺风险预警意识。官方风险预警意识欠缺。带有价值偏向的新闻报道导致疫情风险陡增,报道欠缺客观冷静克制,信息编码时带有大量导向性倾向,缺乏自省的审慎态度。疫情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缺乏风险预警意识,缺乏“两面提示”,不仅需要提及利于受众的观点或有利材料,同时也相应提出对立方的观点或不利己材料。若没有敲警钟的危机意识,则会加剧麻痹心态、侥幸心理,不利于谣言的抑制。

谣言的负面影响

舆情寄生于社会实体,网络舆情既是社情民意的信息化表征,又是网络场域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疫情期间各场域的舆情跟随热点事件变幻莫测,从舆情事件中谣言随之滋生扩散,官方风险预警失灵、政府应对不及时、公共监督被制度性压抑等现象所产生的谣言,使舆情失焦,引发次生舆情。

1.引发“次生舆情”危机。“次生舆情”源于原生舆情发酵中,往往伴生新的刺激性因素,引发一系列事件主体或相关主体的新生舆情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此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由谣言治理失误随之舆论失焦异化的舆情现象。官方未能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在网络空间中真相与谣言发酵多次后,甚至产生对官方的“阴谋论”“甩锅论”等“次生舆情”危机,引发政府公信力风险。

2.陷入“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多见于突发公共事件中,一旦政府丧失公信力的情况发生,其所作所为都会被质疑。信息发布滞后的行为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加剧了社会不满情绪、恐慌感。大众不得不从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而非官方渠道有大量未经证实、非理性、感染性强的信息潜伏其中,极容易被误导,谣言迅速蔓延。即便事后采取措施补救,但已对公众知情权造成损害,加剧了政府公信力危机。

3.产生“寒蝉效应”。如果未能精确区分和对待“谣言”与“合理言论”,对言论的过度抑制使信息无法及时公开,言论自由受到制度性压抑,对公民言论自由、批评建议等相关宪法权利造成损害,最终导致“寒蝉效应”,即加剧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危机的不安情绪和沉默态度。因顾虑受到责罚而缄默,获取的信息越少,社会不安情绪增加,为事件寻找合理解释,谣言则成为“社会减压阀”。“寒蝉效应”有时可以规避谣言,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消除谣言的有效措施是提供翔实的信息,让公民有选择和判断的权利。

谣言的统筹治理

1.“把关”信息传播路径。“把关人”即对信息实施加工、筛选的个体或组织,并把控这些信息的流量、价值与走向。公民应及时辟谣,承担起信息把关人的责任,以家族群的初级群体为单位遏制谣言扩散。代际反哺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比起专业媒体的科普,家庭层面的代际传播或亲朋好友的人际传播更令人信服。囿于媒介使用能力、社交圈层,老年一代缺乏信息求证意识,困于主观经验判断,因此家庭代际反哺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个体承担把关人的责任至关重要,将由点及面渗透至社会各层,遏制谣言扩散。

2.倡导专业精神抑制谣言扩散。在各舆论场中都有意见领袖,大众传播通过二级传播,经由意见领袖传达信息给一般受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变化”的研究结果,民众对于科研人员、医护人员最为信任的比例高达51%和47%。在特殊疫情时期,公众对科学家、专业人士等意见领袖的信息需求具有时宜性、紧迫性、重要性。

在多个舆论场中,各界言论交织混杂,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冲突,需要权威人士、权威信息以专业精神破除谣言。因此疫情信息发布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给大众以透明、公开、及时的信息。

3.强化疫情信息预警机制。力求信息全面公开,不让谣言走在疫情真实状况前面。应加强疫情信息预警机制,有关疫情舆情及时准确公开反馈,精准化反驳谣言。施行疫情预警激励机制有助于疫情信息及时公布,有助于疫情预警、政府决策、疫情防控,避免错过疫情防控黄金时段。疫情信息预警应谨慎研判,粗略判断为谣言将会缺乏诉诸真相求证的正当性,公众将会对政府、媒体信息公布产生逆反心理,转而选择轻信非正规渠道流言,将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基层管理,因此对于重大公共卫生疫情信息应谨慎,不误判不遗漏。

4.构建舆情治理机制。谣言治理的根源在于舆情治理,防止舆情异化畸变。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反馈与延伸,不仅应建立突发事件的舆情应急机制,还应规范舆情引导机制,培养大众理性判别舆论意识,有意识科普公共卫生知识,防范潜在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危机,从源头阻断谣言。第一,规范舆情引导机制。疫情期间应强化风险意识,真实、及时、透明的政治信息公开,可消除恐惧心理、麻痹心态、侥幸心理,避免谣言滋生。塑造民众明确的疫情风险警醒意识,建立完备的舆情监测体系、密切追踪事态发展;制定全面的舆情应急处理预案,精准化针对性应对质疑、消除谣言及次生舆情;构建权威发声渠道,使用民间语境传播官方话语,设置共通意义空间,防止认知偏差导致舆论偏移;对所报信息保证精确真实,维护官方渠道公信力。第二,建立舆情应急机制。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危机意识。疫情形势依然不容忽视,新冠病毒极有可能与人长期共存,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持久战。舆情伴随风险性高的事件而生,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打通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意义空间,并且将风险应对常态化渗透社会共识、政府决策、媒体报道中,统筹做好各界疫情防控工作。

5.善用科技手段抑制谣言。第一,以国家防控政策决定为主,科学技术手段为辅,做好精细化防控、善用大数据精简流程。各地基层融媒体、研究机构、有关部门应聚合数据,加大疫情信息共享力度,跨区域互通。发挥大数据、互联网作用,有效减少繁杂冗余的程序,建立健康工作机制,精确掌握健康管理信息,使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数据化、现代化、精细化。第二,优化区块链平台追责机制。发挥区块链信息可回溯、高保真的优势,对突发危机事件中的谣言追溯信息源头、运行轨迹,对虚假言论进行有效理性追责,减少突发危机事件谣言传播的概率。各环节都可被区块链实时记录存储,便于监管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有利于舆情治理。区块链系统可有效研判谣言真伪,聚合社会各界信息,使彼此协同合作,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开放的监测系统管理机制,务必使疫情预警研判、物资调配、基层治理等数据透明公开公正,将谣言治理智能化、可视化、高效化。

猜你喜欢
谣言舆情预警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谣言
舆情
舆情
谣言大揭秘
舆情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