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01-02 07:55冀晓萍
青年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选题期刊

● 冀晓萍

期刊是以专业性、思想性见长的媒体,这为编辑入门抬高了门槛。在现有的编辑队伍中,不少编辑还没磨炼为专家型编辑,就进入了业务水平的停滞期。如果没有强大的外界环境刺激,很难再次进入二次成长曲线中。笔者在基础教育期刊《人民教育》工作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期刊编辑的内容创新和专业发展没有天花板,关键是要有在实战中培养创新的内驱力,并找到磨炼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

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做好期刊编辑的第一驱动力

每个人投身期刊编辑的原因不同,可能是兴趣、爱好、谋生、机遇巧合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但要把期刊编辑做好、做长久并不断创新,靠的是职业认同基础上的职业热爱和职业责任感。这与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是紧密相关的:

第一,期刊编辑的职业追求需要职业责任感去导向

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产生价值追求的定力。期刊编辑本身是清苦职业,但当前多数期刊实行的栏目制让编辑手中掌握了珍贵的版面资源,加上期刊评价滞后、笼统,缺乏有质量的监督,如果编辑没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的定力,就容易受到诱惑,“个人利益第一”取代“质量第一”、假公济私的现象在采编工作中并不罕见。正确的期刊编辑价值观,是期刊建设品牌、提高社会效益的根本,也是决定编辑专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第二,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需要职业责任感为源动力

期刊重专业性和思想性,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行业的洞察力、破除经验依赖的自觉力、精益求精的编辑力。这就需要编辑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持之以恒地专注于业务提升。这需要专业热情,而持久的专业热情源于牢固的职业责任感。

第三,期刊编辑的奉献精神需要职业责任感为基础

如果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期刊的内容创新就是“用给自己作嫁衣的热情去为他人作嫁衣”。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即便有充分的约稿前沟通,初稿过来就能用的情况也很少,常常需要编辑基于稿件中的问题与作者多次沟通;进入文字编辑阶段,行文、逻辑等问题普遍,又需要编辑精编精修、做好逻辑衔接甚至要进行结构的大调整。而当一篇高质量的稿件刊发出来时,读者甚至主管领导大概率是不了解编辑背后的努力的。之所以能长期用奉献的精神去做好幕后工作就在于对读者负责、为岗位负责的牢固意识,在于职业责任感强有力的支撑。

当期刊编辑能深度认同编辑价值,带着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编辑工作中追求“质量第一”,专注于内容创新和传播水平的提升,可持续的内容创新才有了保障。

培养宏观感知和微观理解,锻造专业洞察力

面对每篇稿件,编辑都在经历着专业洞察力的考验:思想观点是否前沿、经验做法是否典型、人物是否经得起推介……专业洞察力建立于编辑的专业理解之上,是期刊编辑最核心的专业能力。要建立在专业领域的洞察力,编辑就需要在培养宏观感知和微观理解上下功夫。

第一,强化调研意识,建立读者视角和对行业的微观理解

短时间内,编辑很难一下子就建立起对行业的系统认知,但可以从一个个微观认知出发,通过常态化调查实现对行业一线的持续观察与认知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产生系统认识上的提升。期刊编辑具有把调研融入日常的先天优势,一线采写、与作者交流、建立基层联系点、对线上舆情的常态化关注等都是编辑的工作日常,只需做到“意在行先”,在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入调查意识,就能持续不断地获取一线真实信息,并为编辑读者视角的建立提供可靠根据。

第二,跟踪研究行业政策与走势,建立对行业的宏观认知

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的,公开的文件信息透露着中央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与引导、对行业一线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对行业问题轻重缓急的衡量与决策等,都是编辑分析大势、把握大局的重要线索。因而,一旦有相关专业的新文件发布、重要节点的领导讲话释放出来,专业期刊编辑都应高度重视、认真研读,联系国内外与行业内部形势去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节点的选择、与之前相关政策的关系、推进办法等。同时,要结合“两微一端”、门户网站、专业线上群落、社交媒体和评论区文化等,关注不同声音,理性建立对行业的整体认知。由此逐渐培养起敏锐的宏观判断与分析能力,审时度势地抓准选题。

人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刚开始只能看到一个个小碎片,碎片多了就能拼出相对完整的图片,看到完整图片后再看碎片,这些碎片不再传递单一信息,还成为行业生态的一面镜子,成为联通复杂网络中的枢纽。需要指出的是,行业是动态发展的,这种调查意识要贯穿编辑职业生涯的始终。

在实战中历练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与执行上的创新能力

期刊的内容创新,能全面反映一个编辑在选题、策划、执行等环节上的管理能力。因而,期刊编辑也要重视流程中的创新点,做好质量控制。

第一,选题的立意

这是编辑专业洞察力的外显,要重点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抓问题。一段时期内行业内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可以转化为重大选题。其中,有的问题在一线普遍存在却未被觉察或不被重视,这样的选题需要常抓不懈。二是抓需求。今天,我们要丰富需求抓取的路径,在传统调研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科技手段,透过专业新闻排名、点击量等数据,基于数据的样本范围、有效性去分析出需求和问题,进而分析出选题方向。三是抓导向。利用好政策节点、重要时间节点等应势而动,提高选题的传播力和社会效益。在2020 年两会报道中,我牵头采写了一篇重大报道《把疫情期间教育举措变为教育改革的契机》,几天内仅新华号、微头条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00 多万。这个选题产生于我与一些校长的沟通,因为符合目标群体校长的需求而在传播上占了先机。

第二,选题的策划

一个好的选题从哪个角度、以什么样的结构呈现出来,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目标读者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来说,选题策划是把读者需求显性化的过程,因而编辑首先要有读者意识,坚持读者视角,尊重读者需求。二是传播的需要。一个好的选题能不能广泛传播、有深刻的影响,除了内容本身以外,还跟传播角度、传播形式、传播时机等紧密相关。比如,每逢国庆节,《人民教育》都会组织重磅的爱国主义教育选题报道,相关的政策、理念和路径都已进行过全面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何再做出新意?2020 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我国齐心抗击疫情、合力脱贫攻坚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鲜活教材。我们使用了这个背景资源,还结合近两年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中国宪法和“一国两制”方针等内容知之甚少、误解甚多导致一些香港青年人和学生“反中乱港”,把主题聚焦到了“国家意识教育”上。不同于之前笼统地提“爱国主义教育”,这样一个新鲜角度的提出,为期刊内容创新提供了落点。

第三,选题的执行

这是期刊内容创新的保障环节。选题执行的关键是找到能落实好选题的作者。在作者的选择上,编辑要“敢想”,要努力向该选题研究领域最专业的、最权威的作者去约稿。几乎所有期刊都非常重视名家名作者,他们从一个维度上彰显了期刊的品质,而且名作者还自带流量。但期刊编辑需要把握好度,一个作者的研究领域和成果终究是有边界的,不能为“名”牺牲“质”,要基于内容创新有意识地去发现、启用新锐作者,建立数量强大的优质作者库。

主动参与专业采写,在不断的打破中提高创新能力

编辑还需要写作吗?当前,很多专业期刊因人手不够等原因实行采编一体的工作方式,但实际上以编辑工作为主,一定程度上把编辑队伍带入“编而不写”或“编而少写”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省人省力,但对期刊内容创新的危害极大:一方面,编辑造成“脚力”不足,无法建立广泛的资源网络,堵塞了选题策划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造成编辑“眼力”“脑力”“笔力”不够,容易产生思维惰性、创造力枯竭,逻辑思维、语言文字能力得不到提高,造成编辑水平低位徘徊。

整体来说,专业期刊都非常鼓励专业采写,也存在很大的平台空间可利用。所以,作为一名有成长热望的期刊编辑,一定要主动、大量地参与专业采写。

第一要充分利用栏目制优势,把专业采写与栏目建设结合起来

栏目制下,每个编辑都有负责的栏目,很多选题包括行业典型、人物典型等都可以转化为采写方式,采写方式更能凸显期刊品牌特色。在时间和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从本市做起。笔者在负责两个栏目、参与多个重要栏目常规供稿的节奏下常常“自讨苦吃”,曾经一年采写了16 篇稿件,包括人物典型、地方经验、专业述评等。每次采写都有“不虚此行”的收获,而随着采写能力的不断提高也获得了越来越多重大采写的机会。几十篇稿件下来,相当于做了几十场教育调研,写稿也变成了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

第二要在重大采写报道中淬炼采写能力和传播能力

重大选题报道时间紧、压力大、质量要求高,对编辑来说是挑战但也是专业能力进入下一个境界的关键点。在重大报道中,编辑一般都会在采访前进行有意识的材料占有、采访后慎重地进行逻辑梳理、组织架构和行文,而最容易忽略也决定一篇采写报道优劣的常常取决于采写的过程。采访的形式有很多种,但采访者的思维方式只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被动采访过度依赖纸质材料,采访节奏依赖被安排,而主动采访中采访者在采访范围、节奏、方式等方面都在争取主动,一旦进入采访过程就迅速进入采访的兴奋状态。因此,主动采访往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主动采访的好处很多:问题导向、调研深入;顺势深入、随时生成;获得更加有效的信息,等等。高质量的采访过程为后面的写作激活了思路、完善了资料、打通了逻辑,因而写出的稿件往往在内容上深入、在形式上生动、在逻辑上贯通。而内容深入、形式生动、逻辑贯通也正是期刊编辑工作重要的能力构成,因而高水平的采写经历可以让编辑练成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思想性和传播的影响力,从而在期刊内容上不断创新。

加强目标学习与研究,敢于在不断颠覆中寻求新的质量增长点

追求内容创新,就没有舒适区,创新的基因里有传承但更多是在打破。对期刊编辑来说,一方面要靠内驱力从内部破壳,另一方面还要不断通过外部学习去颠覆。学习很重要,但如何持续地学、饶有兴趣地学、富有成效地学?这就需要提高学习的目标性。

第一,从小切口入手,进入专业理论学习的大世界

如果学习是基于内在需求,一切苦读皆可转化为趣读。理论学习是提高编辑素养的重要抓手,但要基于业务需求进行抽丝剥茧式的阅读,这种阅读主动性强、趣味性强,更容易坚持。

第二,以主题研究带动学习

在问题和兴趣基础上建立小课题,在主题研究中进行基于需求的主题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是融合学习与研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政策、历史背景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这样的主题阅读会有效地优化编辑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网络,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利用好“云大物移智”时代的资源优势,建立“云端书房”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很难拿出大块时间进行系统的专业阅读。碎片化时间看起来很短,但日积月累下来非常可观。寻找线上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建立“云端书房”,可以为编辑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猜你喜欢
责任感选题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期刊问答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