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
记叙文是大多数高中生喜欢的一种文体,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中,还无法进行深刻的议论剖析。但是,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往往存在着人物形象千篇一律,选材陈旧不典型等硬伤,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彰显生命的独立性。
记叙文主要通过在事件中塑造人物形象来表情达意,所以,在记叙文中让人物立起来至关重要,因为文章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不可脱离客观的生活,只有真实才能感人,让人有一种贴切感。然而,在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生活视野过于局限,他们的记叙文中的人物往往千篇一律,如往往是“背着生病的我在马路上狂奔的”父亲形象,他们的初衷是想表达父爱如山,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脱离了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即使不是人人都有车开,搭车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再或者骑电动车、自行车,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个背着孩子在路上奔跑的父亲显得很不真实,难以让人信服,更何况是用来打动读者呢。所以塑造人物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人物不真实不仅不能让读者接受,反而会让人忍俊不禁。
记叙文中的人物需要具有个性,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客观的反映,人是独立的个体,尽管有一些社会共性,但是作为作品,我们要极力反映人物特有的属性,只有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才具有鲜活性。所谓的个性就是一个人与他人在思想品质、语言行为、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方面不同的特质。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特性,可以先从班里的同学入手。让学生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的特点进行描写,然后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接下来,引导学生从经典中学习人物个性形象的刻画。如在学习《祝福》时,着重分析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物的外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展现了祥林嫂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个性的。这样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震撼。学生在塑造人物时要避免模式化,人物性格也不能千篇一律。
记叙文中如何彰显人物的个性,往往需要表现人物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人物所经历的故事很多,需要选择那些具有重要启发性、可以彰显人物鲜活生命力的事件来描述。大部分高中生并未经历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所以选材时会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即使是一些文学大家也会选择生活中的小事,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不正是描写了父亲为“我”翻越月台买橘子的小事吗?可是我们的学生因为写作经验不足,从小事写起,常常使文章流于平庸。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小事中挖掘出内涵,培养学生的挖掘、剖析能力。一位学生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每天很晚回家,母亲总是在客厅等着为丈夫开门,而“我”虽然已经上床睡觉,但是只有听见父亲回家的开门声才能安心睡去。这个学生正是捕捉到了生活中“开门”这一很普通的小事,挖掘出深刻的内涵。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母亲对丈夫的守候,女儿对爸爸的关心,都通过“开门”表现了出来。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主旨要有新意,避免选择一些没有意义、没有新意的事件。
新课标强调将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让学生把对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文本世界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反向来看,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体验和理解。最终运用于记叙文的写作中,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在一件件小事中彰显出独特的生命体验。
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体悟人生,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拓宽大家的视野,因此写作时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文中所塑造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才是有意义的。试看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是具备这样深刻的意义。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疑,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体现出正能量。曾经在学生的作品中出现过这样一个人物,公交车上一位满身泥土的农民工遭到了大家的鄙视,因为怕把椅子弄脏,这位农民工在车上有座位的情况下选择了席地而坐。这一举动让他的形象瞬间光辉起来。这就是人性当中的善,这样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读者。公交车上挂着“无须让座”指示牌的老人让人看到了长辈们对晚辈们的疼爱,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爱护幼小的体现。当然学生也可以在作品中塑造反面形象来反映人性中的恶,从而发人深省。例如作品中那个带着鄙视的目光看着浑身泥土的农民工的“我”,“我”的形象恰好反映出社会中一种普遍的优越心理,对体力劳动的蔑视心理。这样的心理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反省的。
总而言之,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不能缺少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要着力于对人物生命独立性的挖掘,要努力刻画出一个真实而有个性,有独特的生命体验,能够体现生命本质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