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华 乙常青(江苏东海县横沟中学)
白发,是年老的表现;白发,是忧愁的结果。妙诗佳句中的那些“白发”,让人感慨万千。
李白的“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奇想出奇句,以白发的夸张写愁,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而愁生白发。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妙句流传千古。
杜甫的“白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岑参的“白发”——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寄左省杜拾遗》)
头上的白发,可怜同花一样衰落;青云就在眼前,羡慕你像鸟一样高飞。诗人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悲愤。 “悲”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廷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诗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窦巩的“白发”——“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代邻叟》)
满眼儿孙,对于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儿孙今后如何,这已不是老人所能料定的了。而今所能做的,便是对残阳梳着稀薄的白发。“白发”与“残阳”,一白一红,但都是衰景。以此二景相映,老人风烛残年、来日无多的形象与心态便昭然若揭了,让人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
刘希夷的“白发”——“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代悲白头翁》)
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作用。
范仲淹的“白发”——“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征人不能入眠,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感伤之情。“白发”,是多愁的结果,是年老的表现,是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感慨。“泪”,表现了战士边地之苦,忧国之心,思乡之情。词句以 “白发”“泪”表达了慨叹功业未立和忧国忧民却也忧家忧己的复杂情感。
苏轼的“白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你们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词人化用白居易《醉歌》中“听唱黄鸡与白日”,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辛弃疾的“白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词句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可怜白发生”这沉痛的慨叹,使读者不能不为词人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辛弃疾的“白发”——“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
“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翁媪”,老公公、老婆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何以作小儿女的亲昵态呢?一则喝醉了酒兴致高,焕发了青春,一则是农村生活的安宁和平静,日子过得舒心。词人描写这对翁媪和睦相亲的镜头,正表现他心情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