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敏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小学 贵州毕节 553300)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有很强的共通性,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小学数学,都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这是它们之间共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语文知识可以在小学数学中得到应用,从而使两个学科实现互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节奏分明和朗朗上口,受到小学生的喜爱,记忆起来也较为轻松、简单。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与语文知识相联系[1]。古诗中的一些句子涉及了数学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分析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的共通之处,针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整理编排,可以巧妙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数学的教学中,达到一种别具风格的奇妙效果。
比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就可应用于小学生十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先导入古诗,再引导学生进行趣味的换数游戏:将汉字转化为阿拉伯数字以供学生认识,最后带领学生将转换完成的这首古诗反复朗读,以达到熟练记忆的效果,此时学生对于十以内的数字也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再如,讲授“观察物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导入苏轼的《题西林壁》,并带领学生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教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的结论,这便与本节课观察物体的理论内容实现了共通,如此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又能使数学课堂不至于因枯燥而失去趣味性。
数学内容是十分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具体思维,因而抽象的数学理论往往不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从而使他们产生无聊、乏味等心理,难以集中注意力,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2]。因而,如何巧妙地解决数学抽象性与学生具体思维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维,创造性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歌运用到20以内加法运算教学中,举例: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六四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儿歌或顺口溜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简短的儿歌顺口溜容易编排,而且很容易将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的记忆,从而可以使学生在乐趣中进行数学理论的学习,在欢笑中进行数学知识的记忆。
比如,教学“四舍五入”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编排儿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理论和知识进行记忆。编排成儿歌的形式会使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朗朗上口,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方便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可以很快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便是将语文知识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如此既能提高课堂的乐趣和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表达词汇,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正是如此,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风格魅力[3]。将成语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灵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成语不仅在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它还可以应用到数学的学习之中,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作为课堂导入,讲解“加法交换律”的知识,教师可以拆分成语为3+4=4+3,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两数相加,位置交换后它们的和不变的结论,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轻松而又活泼的教学情境,既体现了语文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活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将成语运用到数学练习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一石二鸟,用一块石头可以打下两只鸟,用n块石头,可以打下多少只鸟?又如,教学必然性与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水中捞月、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瓮中捉鳖等成语,让学生判断该事件是否会发生,题目以成语为题干,以成语故事为背景,便使问题具有趣味性,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既能学会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能掌握了关键的成语,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进步。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语文知识能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课堂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