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贞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城关中学 浙江台州 317100)
传统的观念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件事——答。而且,在当前的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表面性的提问:老师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话语,类似于口头禅;惩罚性的提问:老师发现某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学生对提问心生畏惧。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大于利,甚至不如不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趣味引导。课堂气氛是由班级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对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最好源于生活,因为内容贴近生活,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常熟悉的事物,这样能更快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答问的状态。
如学习“物质的质量”这节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质量的单位,可以先在电脑上展示一幅情境图,然后指着电脑上的图说道:“同学们,在假日里,你们常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看,今天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柯去水果批发市场。她们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一个苹果图片、一箱苹果图片)。妈妈拿起一个苹果称了称,发现一个苹果约150( );那么,一箱苹果就重10( )。同学们,括号里能填上什么单位呢?”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很熟悉,这样的设计很快就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更能引发他们对质量单位的求知欲。
教师在课堂上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使小小的课堂活跃起来,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会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虽然已总结出很多课堂提问原则,如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巧妙,而较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应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提问为主转变成学生主动发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仅做到有问必答,还要做到答必精彩。
师生间要保持平等,从而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或者确实不能发现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急躁,更不能嘲讽,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有针对地点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渐渐地,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评价使学生体味成功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定时评价等方法。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因为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比较长得时间和过程。一开始鼓励学生敢提问,再慢慢要求有一定的质量,既要拓展内容、范围,又不能漫无边际;既要做到思维引导,又要让学生提有效的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讲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次听了一位数学老师上的课“圆”,他在开始先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自行车吧?”“你们告诉老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两个问题虽说简单,但是,作用却很大: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向课堂主题的方向思考。
学生回答出是圆形后,这位老师又抛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学生停顿了很久,老师又用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三角形或四边形。”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车轮只有做成圆形才能走得稳,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开始思考车轴到车轮的距离,并最终找到了答案。
“学贵生疑,教贵激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采取灵活的启发提问传递信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精神。
总之,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直接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它也是老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教师的职责绝不是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多种方式让课堂更加高效,从而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荡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在冲突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浅薄走向深刻。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