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120)
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但目前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劳动能力低下、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精神不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科创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孕育孵化平台不畅等问题,因此,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研兴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路径,以劳动教育研究为契机,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与科创工作协调育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教育,强化知识产权创新、申报、运用,打造一批高素质劳动教育科研育人队伍,培养具有高尚的劳动道德品质、卓越的劳动实践能力、勇于突破的劳动情怀、攻坚克难的劳动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专业所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劳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劳动+科创”育人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1]。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中职学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促进科研与育人水乳交融,建立科研精神育人、科研队伍育人、科研实践育人、科研成果育人的“劳动+科创”育人机制。
筹备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优化科研环节和过程,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有效丰富的教育科研的培训活动,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育人队伍,发挥教师队伍科研育人主体作用。
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与企业共同搭建劳动实践基地,积极参加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教育协会举办的科创教育与劳动素养培育系列活动,成立科技社团,吸引和鼓励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中,将生产性劳动成果科技化,以劳扬长,以劳促创,引导学生在科研工作环境中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式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将劳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以劳促创,以创增技,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建立科教联动机制,加大劳动科研成果科技转化,强化成果宣传推广应用,开发系列劳动教育成果,将前沿劳动科技知识和劳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教材、走进课堂,通过多渠道、多环节向学生传授。请进走出,定期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学习,增强学校整体知识产权教育能力,提高学校师生专利获证数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打通学生“劳动—专利—产品—网售”的创业路径,提供创业方向[2]。
传承黄炎培“敬业乐群”的校训,用精神传承和制度管理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具备“铁的纪律、金的人格”,同时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
一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在选题论证、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过程中,充分融入劳动思想价值,凝练和产出好成果;二是鼓励校际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加强过程指导,设立项目推广应用学校,注重开展跟踪研究、行动研究;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对劳动教育项目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研究会,为教师提高科研素养搭建平台。
一是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一支劳动教育综合型师资队伍;二是组织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教研,积极开展有效丰富的劳动教育科研培训活动,通过主题沙龙、专题研修、学术论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教师进企业,企业大师进校园,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实践。
一是通过汇编优秀科技成果、校报、校刊、网站、宣传栏、公众号等渠道,通过科普工作日、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月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劳动教育成果的专题宣传报道,宣传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带动科研育人示范效应;二是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研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搜集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开发劳动教育专题读本,鼓励出版专著等向师生推广;三是积极组织各类优秀成果推荐申报各类奖项,并将成果积极孵化、转化运用到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中[3]。
一是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以及经验交流活动,激发师生劳动实践创新动力,鼓励师生申报专利并予以一定的奖励;二是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个人、工匠模范,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在各类教学成果申报中,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培育范围中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培养选树一批劳动育人优秀团队、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劳模先进个人、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