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发挥着贯彻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探索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各校发展和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始终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理论学习,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自信、求实、创新,在发挥课程建设、路径建设、教法攻坚方面起到凝聚共识、铸魂育人作用,彰显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思政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提升人之为人的综合素养,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挖掘先进理论成果,从深度、广度等多维角度去拓展课程领域,使之成为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课程。结合思政课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实施路径,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过程和课程评价等要素入手,引领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追寻真理、感悟人生。
2.推进思想价值引领,贯彻全方位教育。深入探究思政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改进思想价值实现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结合专业特色,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建立管理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多领域的工作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专业建设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发挥全方位育人功能,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3.以增强课程获得感为导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组织中,改进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建立健全教学各项制度,完善教学全流程管理;在教学方法上,以提高学生抬头率、点头率,增强课程获得感为导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里,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质量上,规范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管理,给予教师正确指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创建一流思政课堂。结合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坚持资源整合,推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为“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与争创一流思政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把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和知识,实现教学体系和方式的创新,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规划,从大纲方案设计到课堂组织实施再到成效考核评估,全方位以“三全育人”为牵引,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凝心聚力创建思政“金课”。
2.建设精品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通过以培育卓越人才为目标,组建一支优质的课程团队,建设一个应用良好的课程网站,使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在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中有更为广泛的领域拓展。利用网络的便捷,将课程质量标准、课件讲稿、授课计划、文献资源、视频资源等内容挂网,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可以提供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各校教学资源示范、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理想模式。
3.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将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课程采用网络平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理论的直观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交流互动模式,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理论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丰富活跃,提升教学实效。采用专题研究,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同时,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手机信息(随时释疑解惑)、博客等,将课堂的交流延续到生活中。
1.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通过教师的互学互鉴凝聚集体智慧,研究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梳理教学要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参考教案。按照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从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文化融入、网络教学资源、学术支撑等五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
2.严明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实现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严明的课堂教学纪律为高质量开展教学提供保障,对于授课双方都需规范课堂教学纪律,改进教风、改进学风,贯彻落实整肃课堂教学纪律,确保思政课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
3.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个性化需求模式,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构建“一课一品”、“知行合一”等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理解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情境,渗透情感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同时,用好社会大课堂,通过人力、实践、信息化资源的拓展,如以小组进行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4.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优化考核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摒弃“唯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将多元化评价、多主体评价、多层面评价和动态化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检验教育教学实效和提高教学质量相长的需要,促进教育发展的完善。
5.构建课程评价制度。利用学校质量评价中心网络,构建课程质量监测体系,使思政课教师改变观念、潜心育人,成为课程建设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以此激励教师发展,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良性课程评价制度,推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深化改革。
1.围绕学科推改革、促发展。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及会议,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交流会议,在不断交流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专家的精准解读,转变学习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在聆听中思考问题、在讨论中碰撞火花,关注教学创新、关注人才培养,将培训中的感受和反思转化为收获,不断提高自己清晰的课程体系认知。
2.开展课题研究,激发科研活力。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能力的提高成为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研习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者和研究者,利用科研成果积极反哺,推动教学科研同向同行,对思政课程改革和内涵提升会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打造精彩一课,打好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结合教学实践,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抓手,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关键,从教学重点内容的处理到优选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授课的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做到精心优化教学设计、精确细致阐释理论、精准达成教学目标,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1.深挖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结合各类课程育人特点,以思政课为“圆心”,拓展环环相扣思政课体系,通过深挖思政精髓、整合知识模块、营造协调育人氛围,实现思政元素全覆盖,紧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突出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着力探索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创新融合,构建多层次互补、有机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共同推进思政课教与学的不断创新。
2.深挖校园活动的思政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活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拓展思政课堂的物理空间,将其内容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文化层面和各种活动形式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置身于校园之中的师生都能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校园领域的育人功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3.深挖实践活动的思政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学生能够真切接触社会,拓展思政视野和素养,在社会中感受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近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基本理论、宏观视野、调查研究、素质拓展、交流学习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