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林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和学校美育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教育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优化情感,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在艺术类高校,因其自身特点更有着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利用红色音乐,弘扬主旋律音乐,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之一。红色音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及其民族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蕴含的社会正能量更能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极通过编曲、演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对于做好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室内乐”源于欧洲,泛指在较小的场所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它既是一种以“纯音乐”的形式来表达高度凝练的音乐形象和情感的重奏器乐体裁,又是以亲切、入微的表现见长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其细腻悦耳的声响,表达着恬淡高雅的情绪。近年来,随着中西方经济交流合作的不断增加,室内乐逐渐走进了中国音乐的生活。如铜管室内乐,因铜管乐金属性的质感,使其在表达革命、英雄类体裁的音乐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如《红色娘子军》、《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等,被改编为铜管乐后,其革命性或英雄性得以加强。像《祝酒歌》这样颇具欢腾感的歌曲,在铜管乐中,火热的情绪得以加强。值得一提的是在“光荣绽放”十大管乐演奏家音乐会上上演的《我的祖国》,铜管乐发挥了其本质的音乐色彩,使这首歌曲的英雄性得以彰显,长号演奏的主旋律极其具有歌唱性,萨克斯管演奏的旋律则十分具有亲切感。
室内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丰富性。室内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余年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艺术魅力的彰显,杰作层出不穷、延绵不断。通过排练和演奏室内乐,可以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精品。而将室内乐与红色经典作品相结合,给观众带来的是更震撼人心的感受。近年来,传统红色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多以演唱为主,“快闪”形式的演出亦层出不穷。与“快闪”相比,“室内乐”更加恬淡、高雅,能使人获得一种特殊的,其他音乐形式所不能给予的音乐体验。二是形式的灵活性。室内乐中所需要用到的乐器可以灵活多变,它包括传统的弦乐,有包括铜管、木管、打击乐、钢琴等,既可以成为木管重奏、铜管重奏,又可以成为弦乐重奏。特别是当代室内乐艺术中,人声、打击乐、民族乐器的加入,使室内乐重奏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以红色经典曲目为指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各种乐器做重奏的尝试,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创造性地挖掘各类乐器间的和谐关系,塑造更为丰富多样的红色经典音乐形象。深入理解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借助“室内乐”创新表现形式,将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演绎,最终以微视频、室内乐音乐会等成果呈现,并采取线上线下整合传播的方式进行推介,则是艺术类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协同育人的创新尝试。
与大型交响乐团和大部头音乐作品相比,室内乐是高雅音乐走近大众的最好形式,而恰恰是这样一个技术含量极高又格外亲民的演奏形式。室内乐以前通常演奏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借助室内乐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曲目,不仅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更让同学们认识到音乐是要让人触摸的,能触摸到的音乐才能让人感觉到真实,才能真正了解它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网络音乐作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中的部分音乐作品明显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带着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影响。相比网络音乐作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大都具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题、纯朴的曲风,同时肩负着国家的意志和社会规范,是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时,能使人快速进入到一种美的境界中,从中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为当代大学生在艺术氛围下实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与对话提供了重要途径,激励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追求人格的完善,找到自己的政治模型和文化方位。通过红色经典曲目的排练、演绎,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质,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综合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音乐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时候注意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平台,又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抓手。以红色经典室内乐为形式的活动,汇集了广大学生参与,借助“室内乐”音乐创新形式,以管弦乐器为载体,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融入“音乐+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从而影响心灵的感受、情感的凝结、理念的深化、信念的筑牢,切实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精心选取《红旗颂》、《保卫黄河》等红色经典音乐的演绎,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在音乐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情怀,回望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挖掘红色音乐资源,传播红色音乐,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民族性质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激发艺术类院校学生爱国热情,培养核心价值观,提高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借助“五分钟微视频”的形式进行红色经典作品互联网推介,借助有影响力的校园公众号传播室内乐红色经典作品育人成果,以红色经典室内乐音乐会的线下传播,使该成果不仅惠及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育人效果,进而增加受众,服务社会,以其具体形象、贴近实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微视频、音乐会、红色课程,以线上线下、整合传播,强化协同育人,抢占思政阵地,努力形成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不仅提高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惠及大众,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针对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以及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项目紧扣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思想实际,依托音乐专业优势,以室内乐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和形式,深入挖掘并传承音乐中的红色基因,牢固树立艺术类院校“思政+音乐”学生工作理念。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增多,中西方音乐也在保持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艺术类高校以音乐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挖掘红色音乐,传承红色基因,进而发挥艺术的育人功能,既是艺术类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艺术类院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借助西方室内乐形式,创新编排和演绎红色经典曲目,深度融合“音乐+思政”工作理念,抢占艺术类院校思政阵地,不仅创新了协同育人新模式,更有利于提升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