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方法探究

2021-01-01 12:09樊兰福
考试周刊 2021年90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教学问题高中政治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也进行了相应的课改,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有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教师的反思与重视。文章将针对课改后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问题;研究方法

一、 引言

高中政治課的教学改革是新课标下的重要改革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应当重视改革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新课标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素质拓展

课堂教学就是能够完成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然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而制订的,所以应当对新课标的内容有所了解。从宏观上来讲,落实国家颁发的一些文件中所表达的精神,可达到教育部进行课改实验的主要目的。希望可以借助课改来推动教育环节中教学创新这一环节,从而能够加强并改善普通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从微观来讲,新课改后的课程目标是由知识、能力和情感以及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部分组成的。由此可知,开展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的重点场所是高中的政治课堂,因其改革的本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讲述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

政治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便是教给学生科学理论知识。政治、文化、经济、哲学等多方面都属于科学理论知识

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知识时,应当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建设情况,根据课堂中的学习内容适当地将当今时代世界以及国家的时代特征融入其中,从而让高中生切实了解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伟大力量。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政治教师应当将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相结合,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如果将生活问题和科学理论分开,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生命与活力。

(三)学科知识教学要洋溢着生活气息

从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进行探究认识是教育的重要发展态势,新课标要求政治课的内容立足于现实生活中高中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重点关注高中生的发展需求,利用社会生活类主题赋予抽象的理论以活力。教师对生活与理论逻辑、生活逻辑的关联性要时刻进行关注,应当让高中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感受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三、 当下高中政治授课遇到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是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整合到一起。这个教学目标是需要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高中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

导致“德育智育化”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高中政治课堂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因为社会外界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展开教学内容时,大多以应对高考为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学生的成绩才可以证明自身具有教学能力,学生也会误认为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才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这种情况便阻碍了新课改后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因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分的相信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法适应或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在大多数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思想和能力得不到拓展和提高。

(二)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背离

逻辑的含义是双重的,一层是指思想规则,另一层是指客观的规律。所谓的思维规律是指在进行理论研究时所需要遵循的逻辑;客观规律是指在进行生活、物质运动等活动时需要遵循的逻辑。这即说明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开展高中政治授课,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吻合,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况。这样来看,可以将生活逻辑认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然而,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堂中,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具体的事件可以支撑,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理论知识。学生在面对无法理解的课堂时,进行机械记忆,这使学生极易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相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如同“容器”,他们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给予的知识并进行储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可以将学生视为还未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当用恰当的方式去“点燃”他们,以此来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力。新课改中突出的亮点在于“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这种新的教育精神,部分教师敢于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讨论法等。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但预期所想的教学效果却没有展现出来。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探究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然而大多数课堂上的探究合作活动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发挥出探究合作的实际效果。

四、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政治新授课分析

(一)遵循新理念,优化课堂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改革,及时的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行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从完善自身做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要给予关注,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奥秘,不要单一地讲授。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与之相符合的政治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自主的探究讨论,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当中,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选择恰当的实际时机帮助其对问题进行分析,直至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联系社会实践展开课堂教学

在讲解学科知识时,受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教师一直都相信“如果一个人制订了高水平的目标要求,这个人最后可能只是达到了中等水平。如果只是制订了一个中水平的目标要求,那么这个人最后可能连中等水平都没有完成,只是达到了低等水平。”基于这个前提,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具有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认知道德时违背了一定的规律,最终将会提高履行道德的难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通过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达到“立足生活而教”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主题的结合,充实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这一课程中,在讲解“体味文化”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应当向学生讲解有关文化的概念、内涵,并且还要将经济政治生活这三点的关系讲述出来,让学生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故事发生背景、生活真实案例等引入其中,给予政治知识一定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的理解,让学生领会到文化的魅力。如,教师可以将每年都举办的央视《春节晚会》融入课堂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央视举办春晚的意义和价值,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央视春晚所要表达的社会主流价值,从而悄无声息地将问题过渡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上。

(三)积极主动开发并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

在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载体。虽然被称之为课程资源,但是它们并不能主动地加入课堂之中,而是需要教师主动的寻找并发现,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选择的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课程资源的种类繁多,比如,上网查阅资料、课外参观、课内辩论、多媒体资料等都属于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如果将这些资源利用得当,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之间协作共赢的能力。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意识地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课程资源也可以认为是充分利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通过掌握并运用课堂周围的可供教学需要的资源,可以改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经济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堂课件的方式,将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运用起来,通过条形状等方式,将具体的抽象内容转化成学生易懂的图形,将计划经济时期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的经历状况,利用简单的图形呈现出来,降低具有抽象意义的政治知识难度,增强学生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寻找与政治知识对应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向学生讲解有关国家国有制、个人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各个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点薄弱的地方,从而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高中政治课堂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身为班级的建设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构建和谐温馨的学习课堂。并且,处于这一阶段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巨大改变。部分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自我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师生之间形成友好合作、民主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应给予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并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呵护和关注。教师在学生前应当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展现不偏不倚的教学态度。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也值得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应该鼓励學生之间友好互助,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平常上课的时间,以及课间休息时间,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感状况,当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与学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营造师生和谐相处的学习氛围。

五、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在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中,依旧存在着需要改善和注意的问题。教师工作在教育前线,教师应当拥有一颗爱党敬业的热心,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以此为向导,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正兵.探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2015,21(6):75.

[2]尚瑞彦.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对策[J].读书文摘,2017(2):19.

[3]刘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0):141.

[4]刘承宏.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漫谈[J].新课标,2013(2).

[5]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3).

作者简介:樊兰福,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教学问题高中政治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