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呈
住在市郊,常会发现一些与市中心迥异的生活趣味。我住的房间临街,楼层又矮,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会听到各种车子经过的声音,先是机动车辆的轮胎压过路面时不同的摩擦声,因为车子和路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然后是不同的刹车声,偶尔有一声喇叭。到了凌晨一两点,车声慢慢少了,但不时又会传来摩托车的声音,还有更轻盈一些的,大概是电动单车,不知是深夜归家的还是上夜班的,无不风驰电掣。
小区附近还有沿街叫卖的小贩。当然,不是人声叫卖,而是录音机里传出的叫卖声。卖得最多的是老面包、豆腐花、麦芽糖、叮叮糖。夏天的下午,一直有叫卖声:“绿豆沙……凉粉!”有次还看到有人推着单车在卖竹器。那些竹器不是艺术品摆件,而是功能性的,有挠痒的,有捶背捶膝盖的,还有巨大的竹筷子(相当于正常筷子的三倍),用于夹起油锅里炸着的各种食物。
前几天我又听到有新的叫卖声:“馒头,馒头,北方馒头!”也是录音,声音沉着平静,这个叫卖声似乎绕着小区走了好几圈。不由想象着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大白饅头挨挤在一起的样子,面食被撕扯时那种韧劲,还有发酵后有点酸的味道。对于南方人来说,这馒头可能有点像烤红薯:香味比滋味好,闻着、想着比真吃到嘴里的时候还香。
卖馒头的声音听了两天,但没特意下一次楼。第三天下楼买菜的时候,惊喜地看到街上卖馒头的还在,录音机里仍然是沉着平静的叫卖声,此时听来,像是专门在等着我似的。
有些意外的是,卖馒头的并不是想象中的中年大叔,而是一个打扮时尚的高大小伙,穿着一件洋气的白T恤,背后写了几个字:“无念无想”。他拉着一辆平板车,车上几个泡沫箱,一打开,在呼之欲出的热腾腾的馒头的映衬下,“无念无想”四个字也显得格外喜庆。
市郊有它特有的审美。比如这里的小贩叫卖声往往是用普通话而不是粤语,因为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天然地带着漂泊的气质。楼下的店子常常更换,有些开了半年就关了。在那些店里吃饭,常常能听到店主在面试员工。有一次听到西餐厅店主在面试面包师傅,他问面试者:你最喜欢做的西点是什么?面试者是个看起来有点腼腆的小伙子。他回答说:“我最喜欢做的是法棍,因为法棍最难做,做坏了很难修补,很有挑战性。”
因为都是外来人口,心里更渴望能抱团取暖,所以这些店主似乎对顾客更亲热些。
有一次我去肠粉店吃肠粉,我按常例说要一份鸡蛋肠,老板娘说你干脆加多一个鸡蛋吧。我很疑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每次没有加鸡蛋的那份肠粉你都吃不完,浪费了。如果多加一个鸡蛋,你就会都吃掉吧。
观察如此细致,很让人感动。
保安也同样。楼下有一个保安让我印象很深,他每次和人打招呼都特别热情洋溢,声音如雷贯耳:“你好!”“早上好!”“上班了!”“回来了!”他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第一,他不恍惚,不走神,说明他活在当下,满腔热情;第二,他声音洪亮,精神抖擞,这说明他身体很好,能量很足,才有这样的状态,真实,又总是那么快乐。
有一年夏天,常有雷暴雨,快到小区门口时见到这个保安,他朝我喊:“走快点呀,快下暴雨了!”我大声问:“下暴雨你们也正常上班啊?”他更大声地回答:“我在这个保安亭里面比你安全多了!”
我刚搬来这里的那几年,孩子还小,每天晚上要在楼下遛娃遛很久,于是和很多店子混得很熟。有一家是茶叶店,由两个年轻人开起来的,一开始以为他们是姐弟,后来知道他们是情侣,再后来两人又变成了夫妻。
小区附近没有“茶艺店”这么时尚又高档的存在,但这个朴素的茶叶店引进了茶艺的元素,兼顾了人们的消费力和一点浪漫的想法。女店主在店里辟出好几个喝茶的座位,她自己冲茶,经常让买茶的人坐下慢慢免费试喝,顾客一边品茶,她一边讲解,最后由顾客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款。
这当然是她做生意的技巧,话虽如此,也很为她的慷慨感动。因为在我那个人们习惯喝茶度日的老家,如果眼前同时泡着好几种茶叶,是极大的奢侈。在老家,客人来访,茶冲着冲着稍微淡了就换新的茶叶,是好客的表现,同时也能表明宾主之间的投缘程度,因为“一聊就是两(三)泡茶”。为了待客,这个茶叶店女老板可是每次都要冲四五泡茶的呢!
所以我在这家店里心甘情愿地买了不少茶。它让我最感激的是,当孩子在店门口玩玩具、坐摇摇车的时候,我能在店里安心坐着品尝几杯好茶,听着店主专业又热情的介绍,这样的时光怎能不眷恋?所以可以想象,某一天突然看到茶叶店被转让了,我的心情有多失落。
像这样萍水相逢的人们太多了,一转身也许永远不再相见。这倏忽而至、没有征兆的离别,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提示。在一起的时候,把赞美和感谢都及时地给予对方,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事,微不足道,却又关乎彼此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