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馨怡
[摘 要]以湘中地区新化县桑梓镇童关醮仪式为个案,通过对该仪式音乐的考察,将仪式参与人划分为仪式主体、信众和旁观者三大类,从仪式的前期准备与完整的仪式过程对新化县桑梓镇的童关醮仪式进行详细描述;从仪式的语言音声和非语言音声分析这两种环境对仪式参与人员的传统信仰产生的影响;深入挖掘当下传统文化在保留与不断变迁中,童关醮仪式的传统信仰被三类不同群体进行传播的原因,推动当地童关醮仪式以及其他仪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化县;童关醮;仪式音声;传统信仰;传播
2017年年底,在新化县与冷水江市交汇处桑梓镇资鑫村段荣华1家中进行童关醮仪式,仪式于早上8点开始。
童关醮仪式是指给生辰八字中带了“关煞”(三十六关七十二煞)的儿童破煞,每个人的生辰八字中都“关煞”,轻重不一,每年只要寄养人数达百人以上,段荣华都会举行童关醮仪式。大多数儿童都是从出生不久就寄养在段荣华家,通常情况下这些儿童在12岁便可完关,但在本次仪式中,除了12岁以下儿童外,还有年龄40岁以上的信众前来“度关”,这是此次童关醮仪式的独特之处。
桑梓镇隶属新化县管辖,是新化县与冷水江市的分界处,这次仪式进行的资鑫村位于新冷交界的正中心,资江支流旁。这片区域并未完全开发,前往段荣华家还需要走一段山路,段荣华家面对资江支流,当地人都认为此处风水甚好。在本次仪式中,大部分信众都是桑梓镇资鑫村人,也有从邻村赶过来的,他们同属于小范围地域,风俗、活动场所、语言皆相通,尽管该仪式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仪式中的传统信仰始终贯穿于当地村民的生活中。
一、仪式实录
(一)仪式的主体2
(二)仪式的其他参与人员
在仪式过程中,除了仪式主体,其他参与人员可分为两类:一是仪式中的旁观者;二是参与仪式的信众。其中,信众中又可以分为需要“度煞”的孩童和40岁以上的成人。
仪式第一天上午,陆陆续续有信众(一般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提着香烛、供品等前来堂屋跪拜,在掌坛师处进行名字登记,并附上香火钱,接着信众可以回家或留在此处吃饭;第二天下午《迎神下马》法事中,来了少量信众,他们依次上去给神灵敬酒并附上香火钱,《拜灯》法事中,现场大约有50人进入堂屋进行跪拜、打卦并附上香火钱,研究者在这一场法事中与信众一同参与跪拜;第三天的仪式中,师傅们提前一天通知所有信众参加仪式,一些在外地赶不回来的信众需要通知家人代替参加。
(三)前期准备
早上8:30,段荣华在旁边自家新房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尔后,将新房堂屋摆放的所有菩萨请至旧房的堂屋。(如图1)
堂屋摆放:门口悬挂一排相衣(如图2,在仪式结束后还需要认真叠好回收),香案:蜡烛一支、香三炷、两排供品,桌旁有大鼓、两把牛角、中钹、小鼓、木鱼、小钹,堂屋内墙壁三面均悬挂五副神像,堂屋最内侧摆放神坛:供品、蜡烛一支、香三炷、师刀与香一起插入米升中、摇铃、两把横笛、錚子、天蓬尺、碗状小锣、牛角一把、朝板、令牌两块、令旗、筊杯,神坛下放置蒲团用于跪拜,一个便于燃烧纸钱的桶,大锣挂在坛旁竖立的板凳上。第二天上午的仪式加入了香炉,第二天下午的仪式,添加了雕着缠绕南蛇的师杖,将其立于一块厚木板上。
(四)仪式过程
仪式表演者做师公教法事要头戴鱼腹巾,其他师傅着红配绿服饰;道教法事则头戴道帽,其他师傅穿蓝色道服。
二、仪式实录中的音声分类
(一)组成语言的音声
本场童关醮的仪式中,组成语言的音声包括了念白、诵唱、默咒等。在仪式中,所属人声的念、诵、唱都具有制度性音声属性,在所有仪式个案中都属于显著的地位,存在同一性。“念”“诵”“唱”在仪式中都是被制度性地使用。1在仪式过程中,法事大多数都是按照仪式本上的要求进行制度性表演,在演唱的部分,采用了接唱和齐唱的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节省法事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减轻仪式表演者和信众的疲劳。法事中的演唱具有旋律性,可以将它看做是为了赞美神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做娱人的一种手段,具有与神、与人沟通的双重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稳固传统信仰在信众中的地位。
在道教的法事表演中,多次出现了高功跪拜在蒲团上默咒,旁边还有另外一名表演者在对文书和意旨进行念白的场景,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法事,“念”“诵”的形式通常用于沟通神灵的音声形式,因此具有专为“人——神”沟通的属性。1在《发预报》中,段如庆使用了高腔念白,其中还使用了假音,座坛师2陈立春一边敲鼓一边附和做呼应,这一举动也会产生提神的效果。
在师公教的法事过程中,出现了两场双人表演的法事,且演唱的内容、音调、旋律、手诀等基本都一样,在此表演过程中,不仅不会显得枯燥无味,而且还可以带动周边信众的情绪。《立寨》中,为了防止信众审美疲劳,两名表演者围绕师杖进行了具有娱乐功能的仪式表演,争夺一根师杖,脸上挂着笑容对诵,具有戏剧性效果。尽管在这场法事中,执仪者的念唱速度快,许多咬字不清楚,但这样的表演动作已经充分达到了娱神同时娱人的目的。
(二)非语言的音声
在本场童关醮仪式中,非语言的音声包括了乐器、法器、鞭炮等。
仪式中较频繁使用的乐器和法器包括了大锣、大鼓、牛角、摇铃、横笛、中钹、小钹。牛角用来呼唤神灵,在吹奏牛角时,首先连续吹奏两次高音,然后再吹奏两次低音作为结尾;表演中对鼓的敲奏也有讲究,时而敲奏鼓心,时而敲奏鼓边,大多数时候,大鼓与其中一把中钹的节奏一样,其余两把中钹的节奏与大鼓的节奏刚好错开,形成呼应;在念诵文书和意旨时,有时会停下所有的器物,或只采用錚子、摇铃或小钹给念诵配一个简单的节奏;大锣则需一直敲击,不具有任何技巧性;摇铃与横笛只在道教法事中出现,横笛的节奏是单独的,吹奏的旋律与师傅的演唱旋律吻合;在乐器伴奏進行时,表演者们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伴唱,一般是由座坛师进行伴唱;道教法事在结束时会敲木鱼,这是道教法事结束的明显标志,而在师公教的法事中,乐器上的配合、节奏跟道教法事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