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阅读”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2021-01-01 00:10周小烦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报纸杂志报刊亭书单

周小烦

事件回放

“我家在一个有1.2 万多户居民的大型国际社区。我们社区配套了一个东方书报亭,它伴着我长大——我从一个看《幼儿画报》的娃娃成长为看大厚本杂志的少年,而书报亭却在去年7 月被拆除了,我亲眼看着它被吊装到卡车上运走了……”近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著版面刊登了一名上海初中生的来信,这名初中生列举了书报亭的种种好处,呼吁“恢复设立街头书报亭!满足人们对报纸杂志零购的需求,用文化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赋予我们文化强国的精神食粮!”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转发后又引来了众多网友的留言。

一位初中生的来信受到媒体的关注有些让人意外,瞬间点燃网民的热情似乎更加罕见。除了“书报亭”三个字所唤起的情怀与回忆,青少年群体的阅读需求与状况,更加引发人们深思。“高质量阅读”离青少年究竟有多远?

“书报亭”之殇背后

尊敬的《中国青年报》编辑: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报纸杂志。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纸质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我在与书报亭老板的聊天中得知,大部分书报亭老板都靠违规卖杂货来维持生计。这些“不伦不类”的书报亭最终被“团灭”了,现在的上海街头几乎没有书报亭了。

青少年正处在大量吸收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的阶段,报纸杂志是我们的文化必需品。虽然网络媒体上也有新闻、新知和文学作品,还有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但是作为一名学生,在我看来,网络媒体的弊端让它无法代替报纸杂志:第一,纸媒的编辑们比较严谨,假新闻、错别字少,没有网络黑话;第二,纸媒方便保存,便于以后查找;第三,网络媒体的广告太多,干扰阅读,还经常跳出来少儿不宜的链接;第四,屏幕看久了伤眼睛、伤颈椎,阅读长篇幅的文章滚动屏幕也很累。最尴尬的是,小视频太吸引人了,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想多看,可是看多了会成瘾,让我们的大脑丧失阅读长文章的兴趣和能力。爸爸妈妈因此限制我们使用手机和i P a d的时间——就这点有限的时间,我们还忙着刷社交平台呢!哪儿有空静下心来看新闻、学知识?

报纸杂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的阅读兴趣很广,我常年订阅《万物》,今年还订了《奇点科学》。我以前经常去书报亭翻看新杂志,遇到感兴趣的就买回来。我买过《三联生活周刊》《财新周刊》《博物》《国家人文历史》《国家地理》等十几种杂志。对我们普通学生来说,不可能同时订阅十几种杂志,零买杂志特别开心。可是,因为就近没有了品种丰富、步行可达的书报亭,我已一年多没有零买杂志了……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一(3)班袁子涵

袁子涵同学显然从他的阅读习惯中受益极多,其视野和思维能力让人赞赏。更重要的是,因其中学生的身份,他的观察和思考,为解决书报亭存废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过去考虑书报亭应否保留,往往只有时代变迁、城市规划等角度,现在应该加上一个因素,即不能不考慮及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在国家“双减”政策下,一个城市没有相当数量的书报亭,其损失只会更大。拒绝手机进校园,让孩子们课外的时间多起来,肯定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益,但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总要有另一个关注点。如果书报亭能够成为吸引孩子们阅读、驻足的场所,能够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阅读产品,既增长知识又收获快乐,于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其效应何可限量?

高质量阅读还需警惕“误区”

不可否认,阅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大,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青少年的阅读时间并没有随之增加,甚至在减少。于是,各种类似“三分钟读懂名著”的阅读快餐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比如,有学校要求初中生读全本的《西游记》,结果学生根本没时间读这样的大部头,只能每天看一点《西游记》漫画了事。

青少年高质量阅读需要警惕的第一个“误区”,就是为了贪多求快, 过度依赖快餐化的“ 知识胶囊”。为了在更短时间内“读懂”名著,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比如一分钟读懂一首古诗、五分钟讲完一本名著。

当经典文本被加工压缩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渐渐依赖甚至习惯于走捷径,这份对“快”与“爽”的贪求无疑会败坏阅读的好胃口。

青少年阅读要警惕的另一个“误区”,是将阅读等同于做习题、开书单。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阅读不好,就拼命让他们多做阅读练习,保证考试不丢分,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于是,做阅读练习代替了真正的阅读。殊不知,这个办法看似立竿见影,能够提高分数,实则是饮鸩止渴。大量的阅读题已经不是原文的样貌,而是被刀砍斧劈地删改过,存在逻辑断裂、语言干瘪等诸多问题,阅读这样的材料,只能越读越差。

还有一些家长拔苗助长,希望孩子能读更高深更有营养的书籍。光有营养还不够,还希望是纯营养,不能有任何杂质和有害物质。于是,一看到孩子在看所谓的“闲书”,就立刻没收。他们希望有人给开个书单,仿佛有了一个高质量的书单,就可以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阅读问题。结果,网络上各种书单满天飞。但有了书单,真的就能读书了吗?好像也不是。

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更需警惕的一个阅读误区,是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信息茧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曾提出过他的担忧:如果仅在娱乐文化背景下成长,青少年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这对经典阐释、美学赏析都提出了特别大的挑战,容易导致阅读能力下降,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器,这就离不开更深入地阅读书籍”。

让阅读的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在著名儿童阅读研究学者林文宝教授看来:讨论阅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强调阅读,忘记了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孩子的成长才是讨论阅读的出发点。

不能脱离成长和发展来单纯谈论阅读,重要的是阅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对青少年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与世界产生连结。而阅读扮演什么角色呢?阅读是一个人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所以,首先要让青少年接触各方面的信息,他才会对某些领域有兴趣,产生专注和热爱,然后他自然会选择阅读,帮助自己提升。有的孩子喜欢看养狗养猫的书,刚开始就是好玩,但他为了认识更多的狗,就要去看狗的图鉴;为了养好狗,可能就要去看动物学或者营养学的书,他就有可能成为狗狗训练师,或者专门研究动物的科学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一定要读那些经典名著,孩子就应该选择适合他阅读的书。再经典的书,只有被阅读了以后,才会与个体产生互动,才能变成内容和思想流动起来,才能拥有生命。这就是阅读的主体性,要让阅读的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真正的阅读要有各种各样的书或者杂志,提供一个无障碍的阅读空间。父母、老师,甚至全社会都要参与进来,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从图书馆到书报亭,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童书妈妈三川玲微信公众号等

网友这么说

@潘烨:没个报刊亭,说实话,真不方便。想要看个什么报纸、杂志只能在网上购买,不能及时到不说,还要多交一笔邮费,费事费时费钱。希望新报刊亭快快出现吧!

@梁梁:离不开自媒体但还是更信任专业规范的纸媒。每年都订喜欢的杂志,纸媒或许会凋零但不会消失。

@F r e e m a n:每次经过报刊亭,目光都要停留片刻。琳琅满目的报刊封面头版,印着政要、明星或新闻人物,不管是国际风云,还是社会新闻,都浓缩在街头小小的空间里。似乎这里就是公共生活的舞台。

@思益:高中的时候每周五下课会和同学骑自行车去报刊亭买《青年文摘》,然后周一的时候会在整个班级传阅。大家都很爱里面的故事,好多作文素材在里面啊,就怕写作文的时候写到一样的了,哈哈。

猜你喜欢
报纸杂志报刊亭书单
黄百灵的诗
孤独的报刊亭
Es la mente la que hace el cuerpo
报刊亭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传统报纸杂志应如何立足自身争取“低头族”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共享报刊”增进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