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下,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顾客需求已然主导企业发展战略。在此严峻背景下,企业要谋求持续创新和竞争优势,以获得长期发展,就必须保持外部动态变化环境与内部静态资源组合的良性匹配,维持“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动态能力作为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1-2],对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也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有关动态能力的研究尽管日益丰富,但对企业动态能力研究进展的梳理与相关国际热点的挖掘尚属缺乏。基于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2000—2019 年收录的动态能力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和依据,运用CiteSpace 软件并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对动态能力的已有文献从时空分布、学科分布、共被引聚类、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动态能力研究进展状况,探索其前沿研究热点,为未来相关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厘清思路,提供研究参考。
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选择2000—2019 年作为检索时间段,“Article”作为文献来源类型,以“Dynamic Capabilities”和“Dynamic Capability”作为标题词进行检索,导出文献检索记录时间为2019 年11 月10 日,共得到908 篇相关文献。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结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定性研究综述在方法层面的主观局限性,使得本研究更具说服力。
以“年度发文数量”为维度测度动态能力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同时可以观察到近20 年来其学术关注度,从图1 可以看出,动态能力研究自2000 年以来持续受到关注并呈上升趋势,期间稍有回落,但并不影响整体走势,尤其在2014 年后发文量迅速增加,呈现加速态势。其中可将2000—2013年视为缓速探索阶段,2014—2019 年视为增速发展阶段,研究热度呈现加速趋势。
图1 动态能力文献时间分布
图2 为国家或地区合作网络图,描述了动态能力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发文量最多的美国发表257 篇,中国发表172 篇,英国发表112 篇,三者合计占发文总量的59%。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发文量也位居前十行列。可以看出,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具有广泛的区域分布但研究很不均衡。
图2 动态能力文献国家或地区分布图谱
图3 展示了动态能力研究的“学科和领域”分布特征。排名前三的“Management”“Business &Economics”“Business”均属经济管理范畴。其次,研究较多的为“Engineering”,属工程学研究领域。此外,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涉及动态能力的研究,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连线体现了动态能力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联系。可以看出,动态能力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发展领域,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尤占主位。
本研究选择2000—2019 年动态能力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聚类分析,该聚类网络的Q 值为0.8239>0.3,表明该网络结构显著,聚类较好。轮廓值偏小是该网络中存在较多的小分支导致的。除去重复及节点较少的聚类,共被引网络形成聚类#0-#13,共14个主要的聚类,如图4 所示。
图3 动态能力文献学科分布图谱
图4 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
本文对14 个聚类进行视角划分,共分为四个研究视角。第一种视角为能力视角,包含聚类#0 动态营销能力、#1 运营能力、#10 项目能力、#11 动态能力观及#13 组织能力;第二种视角为知识视角,包含聚类#2 知识、#7 学习型组织;第三种视角为创新视角,包含聚类#3 国际企业家精神、#4 服务创新、#5 电子商务、#6 持续改善、#9 信息技术;第四种视角为动态管理视角,包含聚类#8 高管团队、#12团队协作。
多数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通过改变其内部基础资源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的能力,企业通过动态能力的运用实现绩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动态能力的前因,从组织内外部来分析,内部因素主要包含组织结构和文化、组织资源、项目能力等组织能力、企业导向、管理认知等,外部因素主要包含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网络关系等。对于动态能力的结果变量,主要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两方面来解读,动态能力影响绩效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观点,大部分研究支持了间接影响的观点,即二者之间存在中介,如机会识别与利用、资源利用与认知、运营能力、营销能力、技术或研发能力等,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调节变量,如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结构有机化、竞争强度等。
以往研究从能力的层次结构出发,对运营能力与动态能力、低阶能力与高阶能力等进行了区分。Cepeda 将运营能力视为企业如何经营的能力,而把动态能力看作企业改变运营惯例的能力[3]。Danneels主张动态能力是建立新能力的能力,客户与技术能力是一级能力,而开拓新市场和探索新技术的能力分别对应营销和研发二级能力,并研究了这两种二级能力的组织前因,在动态能力和组织特性之间建立了经验联系[4]。
也有不少学者着手于动态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关系研究。如Wilden、Gudergan 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当面对动荡环境时,动态能力的频繁感知与重新配置功能对营销能力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进而对企业绩效发挥积极效应[5],此外,部分学者还关注动态营销能力的组织前因、动态能力观与源自营销思维的服务主导导向的关系等议题[5-6]。
企业所拥有知识与能力的程度和质量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来源,随着战略管理理论与组织理论的融合发展,知识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受到学者的重视。Zollo、Winter 提出了过去经验的隐性积累、知识的表达以及知识的编码过程[7],三者共同演化来发展动态能力。企业开发自身能力的过程与取得知识的方式是息息相关的,Verona 强调动态能力包括知识创造和吸收、知识整合和知识重构的过程[8]。此外,Easterby-Smith 研究了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的协同演化问题,其认为动态能力和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处于动态环境下构建或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方法[9]。
基于创新视角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家精神、服务创新、电子商务、持续改善、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与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客户多样化需求的表达,企业将服务重点置于客户,基于这种环境背景,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受到关注,企业创建、调整和完善商业模式的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0]。其次,服务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积极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反映了以服务为导向的研究视角的兴起[11]。O'Reilly 则从双元性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者困境的解决办法[12],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此外,Augier、Teece 将动态能力理论应用到跨国企业领域,并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管理联系起来[10]。
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形成了高管团队及团队协作的聚类群,强调了动态能力在管理者个人以及管理团队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焦点集中在动态管理能力及其微观基础。Adner、Helfat 将企业战略研究延伸到战略决策个人,提出动态管理能力反映了管理者对于企业资源创造、拓展和修改的能力,其基础为管理社会资本、管理人力资本和管理认知,这三个核心要素是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及企业经营的关键[13]。Helfat、Martin 强调动态管理能力对管理者个人及团队实施战略变革的重要性,探讨了三个核心要素与战略变革和企业绩效的关系[14]。
高频关键词可以体现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获取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由图5 所示的高频关键词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动态能力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5 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1.动态能力的结果视角。如图5 所示,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最大的是Dynamic capability(动态能力),其次是Performance(绩效),说明“动态能力-绩效”的关系研究比较受学者关注。此外,学者们还重点分析了动态能力对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优势)、Product innovation(产品创新)、Product development(产品开发)等的作用机理。一方面,企业对竞争优势形成与产品更新迭代等的需求推动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动态能力最终是为了能够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技术存在巨大动荡性的环境下仍能比其他企业具有优势,促进企业产品创新与开发,产生更高的企业绩效。
2.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理论要素。Knowledge(知识)、Integration(整合)、Exploration(探索)、Absorptive capacity(吸收能力)、Resource based view(资源基础观)、Strategic management(战略管理)、Organization(组织)、Evolution(进化演变)、Strategic(策略)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动态能力形成机制以及动态能力过程视角的重要性。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是知识,组织通过对过去经验的积累,获取、吸收、存储、整合、编码、应用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利用与探索性学习并发展动态能力,体现了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吸收能力可以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动态组织能力,对于知识的获取、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创新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动态能力的发展建立在资源基础观上,是对资源基础观在竞争激烈态势下无法解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途径的一种突破。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要素通常包括资源要素、行为要素、战略要素等。
3.动态能力与创新融合的研究视角。学者们重点在Innovation(创新)、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等创新方面开展研究,随着动态能力的深入发展,动态能力基于创新视角的研究日益丰富,包括商业模式创新[15]、服务创新[11]、创新者困境的解决[12]以及跨国企业创新、创业管理[10]等方面。
文献计量不仅可从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来挖掘动态能力研究热点,还可按照时间排序的关键词突现强度及持续时间长度来判断动态能力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在缓速探索阶段即2000—2014 年,关键词突现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包括Firm(企业)、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优势)、Competence(能力)等。由于企业环境动态化、客户需求多样化、技术不断革新、产品持续更替等,企业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构建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动态能力又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不断寻求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开展。
表1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其次,依次突现的关键词包括Knowledge(知识)、Integration(整合)、Product development(产品开发)、Strategic management(战略管理)、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持续竞争优势)、Industry(行业)、Organization capability(组织能力)、Exploration(探索)等。动态能力是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寻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仍是研究重点,如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以及动态能力与行业内部企业异质性绩效的关系[16]等。此外,动态能力形成机制、动态能力与产品开发、动态能力与组织能力理论的结合等研究愈发重要。
在增速发展阶段即2015—2019 年,突现关键词包括Marketing capability(营销能力)、Research agenda(研究议程)、Design(设计)、Enterprise performance(企业绩效)、Antecedent(前因)、Micro-foundation(微观基础)、Mediating role(中介因素)、Advantage(优势)等。营销能力是一种开拓新市场的能力[5]。研究议题围绕动态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关系、营销能力的组织前因、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动态能力观与源自营销思维的服务主导导向的关系等方向[5-7][17-18]。在该阶段,动态能力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基础向实证检验延伸,对动态能力概念本质、微观基础、先决条件、结果变量等的研究日益占据研究议程,并形成增速发展态势,由于动态能力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影响了动态能力结构维度划分以及与其他组织变量之间关系等的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机制与影响路径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是有待揭开的“黑箱”。其次,研究热点还包括动态能力在个人微观层面的应用,管理者在运用动态能力对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战略变革与日常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动态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是感知、获取、重新配置[19],而动态管理能力的微观基础是管理者的认知能力、人力与社会资本[20],基于动态管理能力三个微观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 年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关于动态能力的文献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基于时空与学科视角对动态能力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从时空视角,2000—2019 年动态能力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趋势,美国、中国及英国等欧洲国家是动态能力研究最为密集深入的区域;从学科视角,动态能力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呈学科交融态势,但核心学科领域是经济管理学科领域,此外还涉及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科研领域。
第二,基于动态能力文献共被引聚类及文献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动态营销能力、运作能力、知识、企业家精神、服务创新、电子商务、持续改善、学习型组织、高管团队、信息技术、项目能力、动态能力观、团队协作、组织能力等聚类群展开。以往研究主要从能力、知识、创新与动态管理视角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其中,基于能力视角,动态能力概念本质、微观基础等理论要素以及“前因-动态能力-结果”这一过程框架倍受关注,能力层级划分以及与动态能力相关的其他能力如营销能力、运营能力、组织能力等的研究也较为广泛。基于知识视角,主要研究重点在知识动态能力的机制、过程和知识管理。基于创新视角,主要从企业家精神、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信息技术等方向展开,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及路径存在热议。基于管理视角,动态管理能力及其微观基础的研究关注度较高。
第三,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关键词等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题集中在动态能力形成机制与理论要素、结果视角、动态能力与创新融合等方面,产品开发、组织能力、营销能力、动态管理能力及微观基础、动态能力组织前因、中介因素及微观基础等也是较为活跃的研究热点,研究形成由动态能力理论基础向动态能力实证领域延伸的演进路径。
本文根据现有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状况,提出动态能力领域未来研究可能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丰富动态能力相关理论研究。目前动态能力概念本质已形成一些较为有影响力的观点,但其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形成机制与维度构成仍需进一步探讨;理应进一步辨析实质性能力与动态能力、低阶能力与高阶能力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应更加关注动态能力的微观层面,注重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动态管理能力及其微观基础;呼吁响应创新视角动态能力研究,重点关注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开发、跨国企业应用、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等。
2.深入开展动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挖掘动态能力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明确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对象。目前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或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仍不明确,有必要发掘其中介与调节因素进一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动态能力有效测度指标的构建、具有说服力的测量量表的开发较为关键,这是动态能力实证领域当前的一个桎梏。
3.深化本土情境动态能力研究。不管从地域分布还是研究机构分布来看,中国较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且鉴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情境的特殊性,国内学术界理应重视本土情境动态能力的研究。例如,根据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明确界定动态能力相关维度,开发适合本土企业的有效量表;参考中国宏观战略政策方针,将动态能力理论在创新视角的研究列入重点研究议程。从而,进一步深化动态能力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