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临沂 276001)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准确研判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思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
课题组依托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发布问卷,在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和以往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设计出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与学校辅导员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讲解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后,委托各班辅导员,在班级群中推送,限时上交。 随机对全校3 个年级所有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问卷星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该问卷总访问次数2 187,有效答卷1 831 份,回收率100.00%,完成率83.72%,按照调查结果置信度80.00%,误差±3.0 计算,结果较能达到课题组的本来意图。
创新创业教育要保证落实落地,要有相关制度体系的有效支撑。 学校先后研究制定并出台了系列文件,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但缺乏健全的专门组织机构,激励机制也不成系统,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有力,53.3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37.3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政策和激励机制不了解。
部分师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少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任务,办几次比赛、开几次讲座、上几堂课就足够,57.84%的被调查学生,把毕业后去向设定为专升本,31.24%的选择直接就业,仅有3.28%的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毕业选择。 部分师生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难度系数较大,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也不理想,没必要过多强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甚至有教师担心,如果过多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会分散学生过多学习精力,减弱专业教育的培养深度。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不足且不成体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集中、大班额授课,课时少、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政策介绍和创业常识的讲解上,同时存在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据调查,反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结合很紧密的只占14.53%,37.19%的被调查者认为结合较多,而39.98%的学生认为结合不太多,7.70%认为几乎不结合,0.6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在“对学校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满意程度”问题的调查中,回答很满意的占14.15%,比较满意的占59.75%,不太满意的占22.88%,不满意的占3.22%。
调查显示,学生期望的创新创业导师,各类成功的行业专家、就业创业人士占81.76%,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占66.79%,各系辅导员占40.80%。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多是“半路出家”,临阵磨枪,因为缺乏专业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和培训,也没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经历,教授的内容多是从理论层面展开,缺乏实用性,易出现自身缺乏激情,被动应付,降低对自我和学生的期望值。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涉及学校与教学系部、系部与系部、系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各个环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的部门,相互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交叉互补性不强,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且各部门工作人员较少,多为兼职人员,无暇进行更多优质的服务探索和保障,因此,管理和服务效能发挥有限,据调查显示,22.56%的受调查学生对学校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管理服务很满意,60.95%的学生比较满意,13.98%的学生不太满意,2.51%的学生不满意,因此,管理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校注重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充分体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效果,虽然学生想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意愿非常强烈, 其中非常愿意的占47.57%,比较愿意占27.91%,若有必要,会去参加的占22.72%, 仅有1.80%不打算参加到相关活动中,但目前,学校在把握创新实践与创业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情况方面学生参与率低,尚未建立起涉及面广、 学生参与率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训平台。 据调查显示,仅13.22%被调查学生经常参加创新创业类实践,78.9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缺乏吸引力。
目前,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分几种情况:一是唯数据,将创业率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标准;二是锦标指向,仅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三是能力指标,认为内化的素质和外化的行为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 这些指标都是教育效果的客观呈现,但对于兼具复杂性而有长期性的创新创业工作来说,又都是有其片面性的。 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37.19%的学生认为获取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是参与学习的主要动力,对“自主创业”认同度不高。
2.1.1 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责任
成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通盘考虑,全面部署,统筹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 对涉及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服务和实践等工作明确责任,切实加大资金、人员、活动场馆的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1]。
2.1.2 拓展部门职责,发挥好常设机构的功能
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为就业创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问题,专门落实组织、协调、评价、保障等具体工作,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抓在细处、落在实处[2]。
2.2.1 强化新媒体的积极影响,强化宣传服务效度
学校要切实加大宣传服务质量和效度。 除利用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外,要统筹新媒体平台,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形成“微宣传”宣传体系,保证“指尖”上的接收,扩大网络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声的优势,激活学生的创新“末梢神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的吸引力和时代感[3]。
2.2.2 带动就业创业协会,参与校园创新创业推广
把就业创业协会等社团打造成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播载体,让其不仅停留在简单协助教师举办活动的层面,更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和推广中,最好是把创新创业协会的成员作为第二梯队“双创教师”来培养和锻炼,使其发挥拥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2.2.3 建设就业创业孵化园,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要推进建设集实训见习、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符合学校特点与实际创业定位与目标的孵化园。在园内可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模拟体验,为大学生创业实战提供便利平台,从而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技能,真正把创业孵化园打造成学生创业初期的避风港。
2.3.1 提升课程创新育人要素,凝聚整体合力
高职院校学制普遍是3年,大三基本是实习期,学生面临在校时间短、专业课任务重的客观现实,一味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和学时并不合适,提升现有课程的创新育人要素和责任,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创新创业”教学设计,做到每门课程都有创新,成为顺应现实要求的有效手段。
2.3.2 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和环节,夯实课程根基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为时间线,以学生成长规律为核心轴,以校企合作共同提升创业能力为关键点,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开设理念性基础课程、技能性重点课程、实践性项目课程,不断开发适应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厘清误区,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并普及创新创业理论。 第二阶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第三阶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阶段,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第五阶段,评估创新创业现实,成就创新创业理想。
2.4.1 保证全员参与,构建多维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乎“立德树人”重要目标的重要教育任务,必须集体发力,全员参与,尤其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纠正过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专业课程教师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必须同向同行,做到教师人人讲创新,形成全员多维协同育人创新模式[4]。
2.4.2 选拔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
首先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大力发挥辅导员的优势,注重从优秀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中选拔教研室成员。其次必须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将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支持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赴企业交流进修;分级分类开展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认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2.4.3 外聘创新创业导师,强化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优势明显,利用这一时机,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聘请有创新创业丰富经验的行业和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部分专业课教师一起担任学生的“双创”导师,形成校内、校外共同指导的教育合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4.4 充分挖掘朋辈创新创业事迹,培育创新创业情怀
创新创业成功的榜样,能够点燃其他创业者的梦想,激励更多创业者发挥潜能。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可以让青年学子从榜样的身上学到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创业品质,还能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抑制不理性的创业意愿,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创业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舆论氛围[5]。
2.5.1 坚持赛事擎领,力促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实现双向互动
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竞赛活动选拔人才,并建立大赛长效机制,通过比赛发掘出成熟团队,积极配备创业导师,鼓励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到科研及科技创新项目中,使学校科研团队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坚强后盾,让一届届的学生广泛参与,使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实现多元有机互动,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到更高层次[6]。
2.5.2 依托就业创业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通过各类主题活动,保证让学生随时随地“看见”政策、了解政策;通过创业梦想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读书推荐、专家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播推广就业创业知识方面相关知识;通过开展职业性格测试、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以及职业情景剧等活动,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 通过开展校友报告会、云课堂职业技能培训、简历制作等活动拉近在校生和职场之间的距离; 通过组织创业明星进校园、创业典型表彰、学生参观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者沙龙等活动展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智慧,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搞好创新创业教育是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有力抓手,作为高职院校,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推动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培养学生拥有敢闯的素质、会创的本领、家国的情怀,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策略,初步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我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和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该课题组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师生进一步认同创新创业理念,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培育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成就创新创业理想,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局面,营造出学校创新创业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