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17)
调查研究表明,存在器材紧缺问题的学校较少,导致体育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主要来自场馆,仅有少数学校达到了教育部所制定的要求,但是篮球、网球和排球场馆规模、数量和规定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另外室外场馆还存在绿化程度不足、场地硬化等情况,这些都是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将上述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使室外设施的价值得以实现。
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体育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拥有体育场馆的学校数量逐年递增,对游泳馆进行配置的学校也明显多于过去,即便如此,仍然有部分学校面临着缺少体育场馆的问题。现有场馆中,占据比例较高的为健美操房及乒乓球馆,由此可见,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学校都将目光转向了占地面积较小的场馆,所取得效果也十分突出。
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前提都是有人操作和管理。对管理体育场馆的工作而言,管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成果,要想使体育场馆获得更优质的管理,关键是对培养、引进人才引起重视,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水平。可以说,只有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员,才能高效完成资源开发的工作,保证所提供服务质量达到有关要求。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学校负责管理体育场馆的人员,均为临时工、体育老师。无论是临时工,还是体育教师,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管理场馆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场馆利用率自然难以得到提升。另外,对于开放式体育场馆而言,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不健全的制度,极易引发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由此可见,加大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力度很有必要。当然,学校还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以下方面:其一,完善应急机制,将意外伤害所带来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将巡查设施的工作交由专人负责,定期维护并更新设施,为人员安全提供保障;其三,对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提高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规范化水平。
学校体育场馆均已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普遍存在缺少实用性,无法使工作需求得到满足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使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行效果得到优化,建设规章制度是基础。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对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对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以此为基础,通过强化制度规范性的方式,推动管理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调整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时间,以大众习惯为依据,完成对项目进行设置的工作,尽量迎合大众喜好,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力量,丰富经营方式。当然,经营内容也是需要优化的部分,例如,充分利用无形资产,为学校带来更加可观的利益。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还是对群众活动进行普及的核心要素。学校开设体育学科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锻炼需求得到满足,而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又是加大对体育场馆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力度,使其拥有丰富的体育设施。近几年,不断发展的经济,加快了学校体育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前进的速度,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既负责体育活动的开展,又作为体育赛事的场所而存在,虽然学校可以经营、使用体育场馆,但却无法使体育场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借专业机构之“手”,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使服务内容得到拓展,对体育场馆所形成社会效应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学校用来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的模式均为自制,存在不专业、不科学等情况。首先,游泳、网球等项目尚未得到普及;其次,部分场地被闲置,导致场馆资源大量浪费;最后,评估机制、政策法规的缺乏,导致学校无法客观评价管理工作,体育场馆给学校带来的效益自然有限。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在被用来对体育常规进行管理的模式中,较为专业的模式,以政府购买、委托管理为主,学校可以视情况对二者加以运用,使所开展工作的有效性获得有力保障。
学校的体育场馆,普遍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可作为社会人员锻炼的场所,这样做既可以使设施资源获得高效利用,又能够增加场馆所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调查结果显示,某市拥有体育场馆的学校中,约有70%选择对体育场馆进行开放,累计接待社会人员30余万人,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其一,体育场馆的社会化价值得以实现。事实证明,将体育场馆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可以使体育场馆拥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为其向产业消费载体进行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二,将体育场馆和竞技场馆相融合,可以避免重复投资的情况出现,场馆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其三,开放体育场馆,可以使场馆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具有传承校园体育文化、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等社会效益。在对场馆进行开放时,管理人员应重视以下内容:首先,加大管理的力度,为儿童、老年人等人群提供健身的平台;其次,节假日、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开放,鼓励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实现全面发展;最后,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决定有偿、无偿开放,这里的“有偿”并不代表开放场馆的目的是盈利,而是以维持设施正常运营所需费用为依据,对使用人员收取一定费用,将经过核准的收费标准进行公示,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自主经营强调学校以场馆资源、教学时间为依据,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对设施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分配更加合理。该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其一,多数学校负责管理体育场馆的人员,均为体育教师或临时工作,无法做到规范管理;其二,全民运动的背景下,多数学校选择对体育场馆开放的力度进行扩大,这也使设施被损坏的几率大幅增加,增加维护次数成为必然选择,但是这样做会导致运营成本增加、社会效益降低。对自主经营的体育场馆而言,其开放效果主要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而评估、奖励机制的缺乏,又增强了管理人员的惰性,使“提升经济效益”成为空话。
由原有管理模式衍生出的委托管理,对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旨在增强对社会人员的吸引力。专业管理机构的管理体系相对固定,人员配备、管理水平等更加规范,因此,学校可以将管理工作交由专业机构负责,例如,维护、保养设备,保证所提供体育服务的质量更加符合预期。另外,该模式还可以在增加服务内容的前提下,对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进行突出,为设施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基于委托管理模式所开展以下工作,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均具有显著提升:(1)购置设施。管理机构往往会安排专人,前往设施生产厂家进行考察,保证所购置设施的质量可以满足场馆要求,避免给人员安全带来威胁;(2)入库管理。待购置工作告一段落,管理人员就可以对其进行验收和入库登记,按照类别摆放,保证所购置设施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完善学校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对内容进行细化,定期检查、维护并更换设施,保证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该模式可以保证体育场馆拥有充足的资金,为大众提供有偿、无偿服务。随着职能被转变,使政府对设施资源进行利用的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当然,政府购买模式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例如,面对社会人员大量涌入并使用场馆器材的情况,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维护人员数量,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部分学校始终没有对政府购买的模式进行引入,在管理模式愈发完善的当代社会,该模式对学校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体育场馆所具有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扩大。早在2011年,安徽省就以合肥市为试点,对政府购买模式进行了试用,开放的部分有球场、操场、跑道等,上述设施均为无偿开放,目的是吸引社会人员进校锻炼,所取得效果十分突出。
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体育场馆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使其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配置,既有利于全民运动的开展,又可以使精神文明建设拥有新的闪光点,健身文化随之形成。如何管理体育场馆,使其对开展健康教育所具有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主张将学校体育场馆作为载体,以赛事需求、赛后利用为出发点,对体育综合体进行打造;天津则鼓励学校利用网络、科技等手段,优化自身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的能力,赋予体育场馆教学、健身、表演以及竞赛等功能。
健康教育和社会、家庭、学校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只有以社会、学生情况为依据,对体育场馆进行运营与管理,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活动,使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达到凸显体育场馆管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关系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以下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无偿开放体育场馆,增强体育场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为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其次,将体育场馆打造成为举办文体演出的场所,这是因为文体演出既可以陶冶情操,又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可以促使青少年对个人兴趣进行追求,这与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再次,引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赛事,例如,五人制足球赛、3对3篮球赛等,通过定期举办赛事的方式,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此过程中,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奉献、合作等意识随之形成;最后,对寻找合作伙伴的体育场馆而言,合作伙伴对青少年的影响,应当是考虑的主要因素,避免使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当然,在对社会效益进行实现时,学校管理者也应将青少年健康置于首位,保证体育场馆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代社会,学校应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引起重视,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人员的需求,购置、管理并运用设施资源,推动体育服务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另外,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优化管理人员的能力及素质,同样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只有做到双管齐下,才能既提高场馆效益,又为全面健身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