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康养结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31 17:2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康复技能人才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1、前言

自从步入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慢慢成为了全世界问题,也正在考验着养老服务体系与人才供应的完善。2016年以来,我国60岁和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27%,比2000年高出2.93%,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人口数量在2013年均突破1亿人大关。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加速促进社会服务产业人力资源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就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教育部作出批示,提高养老、家政、育幼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聚焦专业人才供给,社区依托为重点,促进社会服务业人才培养,重点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社会服务产业提升扩容以提高教育为支撑。运动康复专业属于康复学的范畴,该专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开设的特色专业,相关部门还没有完成统一的专业标准,面临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使得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国家的最低要求,如何合理、科学、有效地在医康养背景下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加快健全养老、家政、康复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医康养服务业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医康养结合模式下对运动康复相关专业人才需求

《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应完善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目录,健全产业带动专业发展,及时增设相关领域本专科专业。重点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中医康复学、心理学、家政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治疗学、中医养生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积极培养高层次管理和研发人才。加强社会服务业相关学科基础科研。支持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政策研究。促进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发展,服务以专用工具、专业设备、智能产品研发制造为支持的家政服务产业建设。支持鼓励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朝着研究生层面发展,为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医院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以符合业务和科研的双向发展。对接需求,分类施策。针对行业发展不同业态、不同领域、不同模式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以服务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养老照护、上门康复、运动康复等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育训结合,统筹推进。运动康复专业在医康养结合模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突出了本专业在医康养结合服务模式中的重要性,从而表明了人才培养已经是迫在眉睫,众望所需的人才是医康养服务体系的力量支撑,是国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必备人才储备,已经成为建立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关键。

3、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培养目标不明确,未实行分类培养

运动康复专业虽然是新设立专业,国内高校大部分还居于起步阶段,培养目标不是很明确也不统一。运动康复专业目标是培养什么人才,是一直在争论的话题。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有体育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等,培养目标根据自己学校特色设定,所以毕业生的质量势必会有一定的区别。大部分未实行分类培养,且国内对口的相关资质证件相对单一,目前可供参考的有康复治疗师、运动防护师等,最后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的现象,将会存在就业相互竞争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对医康养结合的推进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专业特色以及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在《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设置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要求,积极设定陪养目标,但是目前往往忽略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相对缺失,造成了目标不明确分类不完整的局面。

3.2、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缺乏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师资力量有很大关系。新专业刚刚设立,故本专业高层次人才缺乏,然而要求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师不只精通运动技能又要掌握康复医学,相对来说人才供给和师资配比成相互促进关系。最初的高层次人才是医学康复专业和体育的运动人体、运动生理等专业相关的人才转换而来,造成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的缺乏,康复专业的康复师缺少运动处方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局面。加上实践教学作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掌握康复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高校实践教学在实施操作和培养方案中存在很大的差别,没有分类细化培养,或缺“医”,或缺“养”的教学实践内容,更是缺少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康复、运动的综合性师资指导,造成了教与践的脱离,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将医康养模式进行结合,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双师型”的高层次人才。

3.3、就业平台较少,形势较为严峻

运动康复专业名称看似能对接很多职业,如医院、学校、运动队、健身房等都可以供毕业生进行考虑,但在毕业招聘时却是较为困难的流程,相关资质证书认证不够完善,不同省份康复治疗师的考取条件也不相同。经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即是公立医院康复科编制,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认识单一,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出现了方向选择性错误。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同样的机遇下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生更受医院康复科室招聘的青睐。而医疗康复部门、大众健身、康养机构所需求的毕业生方向也不同,培养的人才不能快速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导致社会的认可度和学生的认知度等诸多潜在可变因素。

4、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建议

4.1、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

专业的发展走向由培养目标决定,培养目标明晰以后,才能进行安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后续工作。在《质量标准》的指导下的运动康复专业,需要在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科学全面的医学评定是运动康复的实施前提和技术保障,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要增加相关医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医学类院校可以增加运动技能的课程设置,做到分类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清晰,避免重复设置、自相竞争、资源浪费等不必要的现象出现。分门别类,增加专业学生不同方向的选择,在校期间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以便完善专业的知识储备,掌握专业技能,避免就业后再重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竞争优势,积极做到资源的合理运用。让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选择,减小就业压力。增加医康养结合模式的稳定开展,缩短因专业人才培养而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

4.2、完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与深造,参加关于教学、科研、技术等相关的培训。增派青年教师去医院进修学习以及参加国际交流培训。加大外聘的力度,加大从国外引进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加快实验室建设,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进步,明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康复相关技能,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更具有优势,所以高校必须加快和加强实验室建设。也可进行学校和医院合作,学校与医院同时进行教学,因学校硬件不足或者设备场地的缺乏,实习教学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学习。学校用医院进行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弥补学校的不足,又能够确保实习教学的进行。实践教学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进行,通过临床见习、理论学习、毕业实习等课程提高专业学生必备技能。

4.3、校企合作增加就业经验,鼓励创新创业

教育、教学、企业进行组合,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运作方式是在学校内外建立实践训练培训基地,以实现学校培养创业和创新人才的目的。增加与企业合作机会,争取在校内与校外同时进行学习专业知识,在校内完成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结合校外企业的实践运用,增加工作实习经验,避免毕业以后再重新积累工作经验的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就业必备技能。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促进人才培养速率。加深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认识以及掌握该领域对自身知识和技能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在校期间提前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学校或教师应采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比赛,创新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有新的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最终获得创新技能。积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聘请相关专家或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根据自身技能储备和知识储备,针对就业前景,进行相应的设想与创新,从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技能肯定以及提升。创新使人进步,创新让专业更具有活力,“医康养结合”背景下,可以对其相关产业进行延伸拓展,在实践摸索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寻求有效、安全、方便适合老年人运动强度等的康复效果,使得康复处方更具有系统性,也可以带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派遣学生到专业运动队、社区、体育赛场等地方进行社会公益服务,提高学生综合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结束语

在医康养结合背景下为运动康复专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民对健康的认识正在逐步加重,老年人的医康养服务产业也正在发展,所以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运动康复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已经显而易见,并且深深困扰着高校专业建设者。医院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也是求才若渴。综合分析,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工作,明确专业培养幕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运动康复专业更科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康复技能人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人才云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