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给我们做信息化咨询的公司明天就进场了,他们先发来了调研计划,说让我们准备一下,把各种业务“场景”都先介绍一遍,他们好根据这些素材,再进行需求分析,可咱们从来没这么搞过啊,您看怎么准备呀?……”。
“场景”?又是“场景”!这是金主任最近几天第N 次听到这个词,搞了二十几年信息化工作,却突然发现自己落伍了,如果不知道“场景”是个什么鬼,还真就没法干好这个工作了!
相信许多搞信息化工作的老江湖也都像金主任一样有这些困惑,是玩法变了吗?在ICT领域,总是会出现新的技术术语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突然搞起文艺范,还真有点不适应!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场景是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或泛指生活中的情景。比如,在影视剧中或真实生活中出现的由人物和生活事件所构成的具体画面(注:劳动、办公、开会、宴请、谈话等)。
数字化场景是指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针对真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再构建,创造出一个个充满个性化的新情景,进而形成虚实结合的新世界,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比如,针对开会的传统情景,利用视频编解码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段,创造远程视频开会新情景,进而实现跨越物理距离限制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开会体验。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其实一直都是围绕场景在创新,比如汽车代替马车、枪炮代替刀剑、冰箱代替地窖等等。之所以在信息技术领域原来感觉不明显,是因为过去一直是技术迭代在驱动应用,人们只把它当成新奇事物看待,只要有更新、有迭代就会尝鲜,不需要花多大力气进行推广。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的持续迭代实践,数字化营销已进入个性化阶段,越来越多的营销手段需要借助流量变现,于是“场景”这个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变量再一次被挖掘出来,成为了互联网业者口中的热门话题,并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传导到企业信息化领域。这也正契合了企业信息化由技术驱动向技术+业务双轮驱动的趋势,于是言必称“场景”也就不奇怪了。
确实,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都在向数字化转型方向演进,而其中平滑过渡的桥梁和载体就是“数字化场景”,通过对业务场景和应用场景的重现和分析,找到影响业务拓展效率与效果的关键情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从而突破瓶颈,形成新动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二法门。
要成功地进行数字化“场景”,就要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个是需求分析对象的转变,既变传统系统升级(注:关注系统)为业务场景洞察(注:关注业务体验)。传统上大部分的信息化规划与项目立项,都是根据系统软、硬件的生命周期进行按部就班的升级与替换,既使有新业务需求,也多是站在内部流程支撑角度审视,但现在必须转变为先对业务场景进行全方位观察与分析,从影响客户使用体验的角度洞察,设计新的更好的情景,黏住客户的眼球、影响客户的心智、强化客户的认知,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拓展。
第二个是参与主体的转变,既变以服务方为主为被服务方为主。既然是从客户的业务体验出发,那就要把客户(注:被服务方)放在主体位置,让客户参与到新情景的重塑当中,与服务方一齐设计、完善、改进并快速迭代,从而有强烈的代入感、置入感、自洽感,比如银行、医院、机场、高铁、城铁等场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的自助终端就属于这一类,既方便了用户,也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服务方的人工服务满意度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第三个是技术手段应用方式的转变,既变强调功能与性能为突出业务数据积累与业务建模。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场景,就要重拾信息化“3712法则”,既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由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互联网的有益探索,现在已初步具备了发挥数据价值的阶段,那么对现有场景的数字化,创造虚实结合的新场景就成为可能,只有持续的进行数据积累与业务建模,才能把客户体验的提升落到实处。企业信息化终于从直接交换信息,进入挖掘数据价值的新征程。
IT 语录:科技以人为本,有人就有场景!
“妈,这鱼真鲜啊!从哪买的呀?”
“就是前一阵子装的卖生鲜的APP,上面有活鱼卖,下单后,现处理好送到家,以后吃鱼方便了!”
唉,这些个APP 算是盯上家庭主妇日常生活购物的场景了,左一个APP,右一个APP,勾着她们买买买……,金主任似乎对数字化“场景”有点感觉了。
下期预告:小音,我想听首抒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