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是新生犊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1月龄之内的新生犊牛,尤以1~7日龄和0.5~1月龄高发,集约化养殖场犊牛腹泻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30%以上。新疆地区多发生于早春和初夏,气温骤变应激、母牛营养不足、饲养管理不当、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导致犊牛消化系统紊乱,小肠蠕动亢奋,肠内营养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致使肠内容物和大量水分被排出体外引发腹泻,致使犊牛泄泻、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等,严重减缓了犊牛的生长发育,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
1.1 环境应激新疆地区早春天气严寒,风力强劲,犊牛容易受到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引起消化机能减弱或紊乱,致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结构发生变化,有害细菌大量增殖,导致下痢或肠毒血症的发生。此外,噪音、惊吓、运输等应激也可能减缓或抑制犊牛胃肠蠕动,导致发生腹泻症。
1.2 饲养管理不当妊娠母牛或哺乳母牛饲喂不定时、营养不充足、草料配比不科学、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外界环境如圈舍布局不合理、牛舍阴冷、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都容易造成新生牛犊先天孱弱、抵抗力低下。
初生牛犊对外界应激耐受力脆弱,若母牛初乳质量不佳或产量不足,吮食初乳时间过晚,胎便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初乳在小肠内不能及时消化,刺激胃肠黏膜分解某些有害物质,也是造成犊牛腹泻的重要原因。此外,牛舍面积小、干湿温差起伏变化过大、饲料或饮水卫生不达标、粪尿等污秽物污染严重、哺乳牛感染病原微生物发生乳腺炎,都极易造成犊牛发生腹泻。
1.3 病原微生物感染感染病原微生物是导致犊牛腹泻的最关键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
1.3.1 细菌感染主要见于闷热潮湿、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合格的圈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大量孳生,污染水、饲槽、母牛乳头或乳池等,病原菌经消化道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致使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细菌性下痢。
1.3.2 病毒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均可导致病毒性腹泻。如果牛群新引入带毒牛,牛舍消毒不彻底,犊牛间接或直接接触到带有病毒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便极易造成感染。病毒性腹泻一般发生在冬季,若不及时治疗,大多预后不良。
1.3.3 寄生虫感染放牧牛群容易遭受寄生虫感染,能引起犊牛腹泻的常见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球虫)、犊新蛔虫、肝片吸虫、莫尼茨绦虫和肠道线虫等,常呈混合感染,感染后可引起寄生虫性腹泻。
应激性腹泻和饲养管理不当性腹泻早期症状不明显,体温、呼吸、脉搏无显著变化,单表现为个体突发腹泻,腹泻症状轻微,及时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随着病情发展,部分病牛全身症状加剧,精神沉郁、低头耷耳、被毛粗乱、腹壁紧张、排水样稀便,眼窝下陷、脱水消瘦,体温下降,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无力,喜卧甚至昏迷,最终导致大脑缺氧、颅内酸中毒或心力衰竭死亡。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发病突然,具有传染性,传播迅速,病初即表现出体温骤升,可升至40℃以上,病牛食欲废绝,常呈排便样姿势站立,里急后重,肛门外翻,排水样或稀汤样粪便,腥臭难闻,并混有大量粘液、血丝,有时带有泡沫。随着病情发展,相继出现剧烈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排黄绿色或灰褐色水样粪便,迅速脱水,结膜发绀,卧地不起,衰弱昏睡,最终死于心力衰竭或败血症。寄生虫性腹泻病程较长,多呈粥样粪便,便中潜血,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和发育迟缓,偶见黄疸。
环境应激和营养缺乏引起的腹泻在消除应激源和调整母牛饲料配比后便可治愈;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腹泻需借助抗生素治疗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治疗腹泻,补液是关键。腹泻发生时即灌服畜禽专用营养补液盐,能有效缓解患牛发生脱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等,取100g补液盐兑温水2000mL灌服,每天2次,连用3d。长时间腹泻可用生理盐水1000mL,5%葡萄糖10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10%安钠加注射液10mL,VC 20mg,地塞米松10mg,同时配以相应抗菌、抗病毒药物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d,预后效果良好。消化不良性腹泻用5g胃蛋白酶,2g乳酶生,2g小苏打兑温水灌服。缺硒性腹泻用0.1%亚硒酸钠注射液,静脉注射10mL,2周后重复1次。细菌性腹泻用恩诺沙星注射液和乙酰甲喹注射液各10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针对病毒性腹泻,常用100g双黄连颗粒拌料100kg进行治疗。谌志伟等报道了相对于单一西医疗法,中兽医与西医相结合能显著提高犊牛腹泻的治愈率,前者治愈率为46%,中兽医结合西医治疗康复率为74%。此外,免疫球蛋白抗体、干扰素和免疫增效剂等生物制品,对犊牛腹泻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