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华
(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淡水养殖有着诸多优势,其不仅投资成本小、品种多样,同样养殖较为稳定、风险性较低。当前,淡水养鱼在鱼类养殖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殖模式。在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产养殖收益同样在迅速提高,然而在水产养殖者得到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还深受各类疾病的困扰。因此,对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进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淡水鱼养殖是指将鱼种投放到既定的淡水区域内开展养殖,直到鱼种长到可以食用。以水温要求的差异为基准,淡水鱼养殖主要有冷水、温水、热水三种形式。冷水养殖的水温需求是10~20℃,主要适合养殖虹鳟鱼及细鳞鱼等;温水养殖的水温需求是15~30℃,主要适合养殖草鱼以及鲤鱼等;热水养殖的水温需求是18~30℃,主要适合养殖罗非鱼及淡水白鲳等。以养殖场地的差异为基准,淡水鱼养殖主要有静水养殖与流水养殖两种形式。所谓“静水养殖”,主要是指在限定水域内开展养殖;所谓“流水养殖”,主要是指在河水、水库以及湖水等流动水域内开展养殖。
淡水鱼养殖通常是在室外进行,外部环境对其影响较大,主要包括氧气、水温、pH值三个方面的影响。(1)氧气影响。养殖水域的氧气含量对淡水鱼疾病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2)水温影响。正常状况下,水温会随着外部气候的改变而出现变化,此种变化会导致寄生虫的大量滋生,如此就会导致淡水鱼疾病的爆发,乃至是大面积的死亡。(3)pH值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适合淡水鱼生存的pH值为7~8.5,如果pH值小于5又或是超过9时,极易引起疾病的出现,甚至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人为因素对淡水养殖鱼类的影响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出现污染;(2)非正常捕捞,若捕捞人员采取不合理的捕捞方法,则会导致鱼类受伤,此时就会有很多的有害微生物从伤口处进入到机体内,造成疾病;(3)其他人为因的影响,主要指的是饲养者在具体养殖环节,将已经过期的或者变质的饲料投喂给鱼类,造成鱼类在食用饲料后发生疾病。
4.1.1 病毒性疾病的特征。第一,病毒性疾病的形成与季节、品种以及水温等密切相关。比如: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发生在锦鲤与鲤两种鱼上,同时多发于春、秋季,发病时的水温是11℃~17℃,温度在22℃以上则不会发病;草鱼出血病多见于青鱼、草鱼,主要出现在夏季,发病的水温是20℃~30℃。第二,病毒性疾病很难通过药物治好。病毒性疾病区别于细菌性疾病,因为病毒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需要依托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及能量才可增殖。所以,普通的抗生素类药物对病毒性疾病是没有任何效用的。第三,病毒性疾病难以控制及隔离。鱼类生活于水中,病毒的传播媒介则是水体,如果某鱼感染病毒后,短时间内全池塘的鱼都会被感染,所以鱼类在出现病毒性疾病以后难以有效控制,仅可将整个池塘隔离。
4.1.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措施。首先,注重池塘的消毒工作,从根本上消灭病原。因为部分病毒能够在泥或者水中生存多年,所以对已经出现过疾病的鱼场,应当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其实施消毒,关键在于出现过疾病的池塘与饲养工具。在排干水以后,对整个池塘实施全面、彻底地消毒,不得留有任何死角。对流水养殖水域实施消毒时,需要从上游开始消毒,逐渐向下游消毒。第二,采用生物技术,研制新型疫苗。因为我们国家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疫苗研发相对较迟,导致研发者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少,实验手段相对滞后,无法很好的利用现代生物科技。所以,未来应增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现代基因工程运用于疫苗研制过程中去。在疫苗研发中不断创新,不但需研制传统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同时还需研制活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等其他疫苗。第三,合理采用中草药资源,研发非特异性免疫制剂。中草药包含多糖、生物碱以及甙类等各式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激发机体免疫细胞,刺激及诱生干扰素、去除免疫抑制等以起到免疫作用,提高鱼类的免疫能力。相关实验说明,将中草药应用于鱼类养殖后,所有的免疫学指标都有明显的提升,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加强,溶菌酶等酶的活性明显提高。采用中草药等绿色药物研发、制造非特异性免疫制剂,毫无副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有着异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种类繁杂,适合规模化加工。
4.2.1 肠炎病。病因:该病的病原体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鱼类的肠道中均存有此种病菌。防治措施:对于肠炎病的防治应运用“外消、内服”相融合的形式。可应用二溴海因(0.2 mg/kg)或者溴氯海因(0.3 mg/kg)等其他消毒剂对水域实施消毒,并且在喂养饲料中加入渔必得(0.2%~0.4%)又或是免疫多糖海珍宝,提高鱼只的免疫能力,保持投喂的连贯性,基本上就能够控制住病情。
4.2.2 赤皮病。病因:该病的病原菌是荧光假单胞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在鱼体由于运输、捕捞以及放养等人为因素受到伤害,病菌乘机进入到机体内而导致此病。赤皮病四季都有发生,多发于春季(3—5月)。病鱼主要体现为表面出血、鳞片掉落、发炎,鳍条充血又或是糜烂,呈现为扫帚状,被人们称作“蛀鳍”,通常会伴有烂鳃症状。防治措施:在进行放养、起捕等操作时动作应尽量轻,防止鱼体受到伤害。在越冬以前,应采用溴氯海因(0.3mg/kg)等消毒剂对池水实施消毒,同时增加池水的深度,确保鱼体不会被冻伤。在次年开春以后,尽可能早的开食,加强鱼只的免疫能力。采用溴氯海因或者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灭水体当中的有害病原菌,就能够发挥疾病预防的作用。疾病出现后应及时采取消毒剂和杀虫剂相融合的形式,对水体实施处理,并且搭配饲料药物内服,比如:天然植物提取剂等等。
4.2.3 罗非鱼溃烂病。病因:该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整个水域及养殖周期内。然而,唯有在饲养管理不到位、高密度养殖的环境下,才或许会发生罗非鱼溃烂病。防治措施:罗非鱼溃烂病应制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及时让鱼只进入到暖棚内预防冻伤,在规定时间内应用溴氯海因或者二溴海因等其他消毒剂开展消毒作业,同时搭配以海珍宝或渔必得等饲料进行投喂,起到防治作用。在饲料中应加入适量的青绿饲料,增强鱼只的免疫能力。在出现疾病后,应及时将病鱼捕捞出来,转移到良好的水质中实施暂养处理。并且,还需要在池塘中泼洒渔必得(2 mg/kg)或者溴氯海因(0.3 mg/kg)对水体实施消毒,减少对刺激性药物的应用,防止对病灶处产生刺激。在外用药物应用过程中,配合使用中鱼尼考(0.15%)药饵,持续5~7天便可。
4.2.4 烂鳃病。病因:该病的病原体是柱状屈挠杆菌。主要是因为鱼体与病原菌间的直接性接触,特备是鳃部受到机械损伤以后更加容易感染。烂鳃病在水温15~30℃内都可出现,同时水温愈高发病率也就愈高。患有此病的鱼只,食欲降低、体色发黑、黏液增加、鳃丝肿胀、末端受损,大多数病鱼的鳍边颜色呈白色。防治措施:在进行放养、起捕等操作时动作应尽量轻,防止鱼体受到伤害,在投放鱼苗时应以药水浸泡消毒。在养殖时定期对池塘实施消毒,出现疾病后使用溴氯海因(0.3 mg/kg)或者渔必得(2 mg/kg)泼洒全池便可。
4.3.1 三代虫。症状表现:三代虫寄生在鱼的鳃与体表处,感染三代虫的鱼只通常会表现得极度不安、鳃、体表黏液增加、呼吸难度较大、浮头早、不会对摄食产生影响。患有该病的鱼只摄食量反而更大,进食以后会迎风跳跃。病情较为严重时,会造成鱼类大面积的死亡。三代虫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夏秋两季交替的时期。防治措施:首先,每亩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敌百虫,加水稀释200倍以后泼洒到整个池塘中。其次,采用10%甲苯咪唑,剂量为0.15ml/m3,泼洒全池。
4.3.2 指环虫。症状表现: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处,随着虫体数量不断增加,鳃丝遭受破坏,病鱼烦躁跳跃、鳃丝黏液增加、鳃丝肿胀。患有此病的鱼只,鳃盖呈张开状态,呼吸难度大,游动缓慢。指环虫病主要发生在春夏、夏秋交替时的5、6月份、8、9月份。防治措施:首先,每亩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敌百虫,加水稀释200倍以后泼洒到整个池塘中。其次,采用4.5%氯氰菊酯溶液,剂量为0.02-0.03ml/m3,加水稀释2000倍以后泼洒全池。
4.3.3 锚头鳋。症状表现:锚头鳋(又被称作“铁锚虫”、“锚头虫”),身体由头、胸、腹组成,唯有在雌虫寄生的情况下才会患有此病。锚头鳋持续时间久,常见于夏、秋两季。对草鱼、观赏鱼、鳙鱼以及鲫鱼等有非常大的危害。防治措施:首先,用生石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作业,消灭锚头鳋虫卵及幼虫。病鱼不得进入池塘,避免造成感换。其次,高锰酸钾10-20g/m3,根据鱼的体质以及水温把握好浸浴时间。最后,每亩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敌百虫,加水稀释200倍以后泼洒到整个池塘中。
4.3.4 中华鳋。症状表现:中华鳋,又可称作“鳃蛆病”,其病原体是中华鳋,大都寄生于鱼鳃上。病鱼主要表现为难以呼吸、跳跃、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严重者会离群独游,而后死亡。中华鳋对青鱼、草鱼危害较大,在各个地区都有出现,持续时间长。防治措施:首先,用生石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作业,消灭中华鳋虫卵及幼虫。病鱼不得进入池塘,避免造成感换。其次,高锰酸钾10-20g/m3,根据鱼的体质以及水温把握好浸浴时间,通常在5-10分钟。最后,每亩水深1米的池塘,外用400g敌百虫,加水稀释200倍以后泼洒到整个池塘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防治应严格遵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准则。在淡水鱼养殖环节,水质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确保良好的水环境是鱼类疾病防治的核心所在。并且,还应完成好鱼苗投放前的消毒工作,饲料投喂应坚持“四定”准则,即“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同时还需建立日常巡逻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用严格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