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聪 曾少平 戴志超
(东莞市樟木头镇农技服务中心,广东东莞 523617)
猪疾病是养猪行业中最怕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这一问题常常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养殖户的收入,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因此近年来也是常常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猪疾病发作后,一般而言牵涉的范围相对较大,非传染性疾病,会造成猪肉食用者身体健康方面的危害,而传染疾病,则很可能导致整个养猪行业发展前景的低迷。这些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下文将会对各类疾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做一介绍。
传染病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是由某种特殊的微生物引起的,被感染的动物会产生轻至食欲不振重至死亡等不同程度上的临床表现,并且在疫情较为严重时,常常会发生大面积存栏死亡[1]。同时,一些传染病不仅会威胁到猪的品质安全还会对其他动物,甚至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圈舍卫生到定期健康检查,再到对猪进行抗生素药物注射,将传染病的发病概率降到最低;对于已发传染病的补救,应当选择损失最小的综合性处理方式。
寄生虫疾病主要指一些具备寄生能力的虫类寄生在猪的表皮或体能,而引发的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综合不良反应的疾病。这些寄生虫寄居于宿主身体中,抢夺宿主营养,会威胁到猪的安全健康,间接的会对长期食用有此类病疫猪肉的人群产生不良影响。寄生虫病往往是慢性消耗,而对于这种病的防治也应当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着手,对养殖环境进行详细的安全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猪肉安全与品质。
非传染性的内科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养殖场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疏漏或运用了不正确的养殖方法,这些问题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相结合,进而导致猪感染内科疾病[2]。此类疾病虽然不具有传染性,但长期食用携带病菌的猪肉仍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猪的内科病的防治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对于已经生病的猪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在日常养殖厂的饲养和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消灭会诱发猪内科病的因素,并合理妥当地处理,以减少猪染病风险。
新陈代谢是无论人或动物健康状况的方向标和重要屏障,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同样也会存在代谢疾病的风险。代谢类疾病通常是由营养缺乏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猪身体的代谢系统功能紊乱,这将会导致发育速度低于正常水平,其猪肉品质不佳等。对于这类疾病,养殖场应当根据饲养品种、所处地域等特征,对日常饲料配比和饲料的营养管理作出合理规划,使猪能够维持正常平稳的代谢。
要在养猪生产过程达到对疾病防御的效果,首先要落实生物安全系统的建设。对猪场内部各设施以及猪场与相关的产业在地理位置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由外界传入病源的概率;对于新品种的引入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引种测试,来降低风险;圈舍卫生工作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引入先进的圈舍清洁设备,减少或消灭潜在的病源病菌。构建生物安全系统,不仅有助于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同时也能够在发生疫情时,有效环节疫情的影响。
养猪场的疾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定期给猪接种预防疾病的疫苗、实验室评估疫苗效果,以及对存栏的猪健康状况评价等。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观察、分析、实验,建立一套适合于该养猪场的评价标准,进行动态的检测养殖场的病疫感染情况以及防治效果。
健康合理的养殖规划离不开科学的疾病防治观念。养殖场应当正确应用疫苗药物等控制疾病,同时也要清楚药物存在的局限;要科学对待传染类疾病,掌握某一疾病的基本规律,对其有合理的判断和把握,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看准疾病的类型,找准疾病产生的源头,拿准疾病产生的诱因,与相关单位联系,积极合作寻找解决方法。如此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疫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在对于养猪生产疾病防控的措施中,大多数人比较注重一些解决方式上的研究,而较为忽略对猪的品种上的培育。要想减少疾病等的发生,培育有更强抵抗力的品种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可以从根源上解决一些问题甚至推动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既投入科研成本较高花费时间较多,这种特性使得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无力承担这些成本,也就无法运用此种方法。
此外,加强养猪工作人员的科学教育也是疾病防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使养猪场的各项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疾病防御和控制才会有所保障。
作为一个猪肉消费大国,对养猪疾病的防范,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积极学习和认识养猪生产过程中的疾病病因,以及背后的科学机理,对于不同种类的疾病,依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有助于降低养猪场的疾病发作风险,进而降低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有效保障下游消费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