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朱芳毅
2015 年11 月5 日,国家颁布了一项新的教育政策,简称“双一流”建设政策。该政策致力于通过继承和创新的特色办学方式,实现高水平建设的目标,培养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国情,要更好地进行“双一流”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因此,我们对“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要积极开发创新制度管理模式,改善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真正改善我国的教育局面。
首先,从资源配置模式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普遍都是“国心模式”,即学校的资源等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寻求市场介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得到适当的调整,“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和退出机制,鼓励开放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充分激发高校建设活力,引导高等院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其次,高校编制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编制的态度是“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数量”。该编制模式反映了我国高校就是教师被作为单位人固化在单位组织之中,无法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而且我国的师生比例与世界水平相比普遍较低,编制管理的改革在新时期应顺应时代多元发展,弱化政府对大学编制的垄断地位,向院校控编过渡,给予大学更多的编制自主权。
再次,会计制度也面临改革。目前政府依然对学校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公办大学的财政属性定义依然模糊,不适宜的会计制度就在这种模糊的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学校难以自行调配资金。
最后,我国高校的问责制度也有待改善。政府在问责制度中占据主导位置,任何大学都必须接受政府对其的评估,实施奖惩。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随意,不利于高校得到应有的社会监督。
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和有效的管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是如此。如今我国大学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因此“双一流”的建设也急需在管理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如何协调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与学术自由相比较,我国大学更多地受到行政制约。第二,关于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晋升评估和年度评估,相当于针对教师的问责制,且是以惩罚为后盾。这种评估不仅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还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技术突破主要就是从学科、专业和课程方面进行创新,而核心在于学科建设。常言道“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而学科的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每所大学的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不求在每个方面都做到最好,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王牌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原则。如南京信息大学就确定了以气象学优势发展带动其他学科。其次,重构专业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在高校以学习英语等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一般只能接触到本专业的一些通识课,深度和广度都不足以面对后续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和深造,造成我国大学生毕业后极少能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大学中没有学到专业精髓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学计划中重视专业课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之路。此外,我们在重视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更多能让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课程。最后,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常被诟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因为我们往往喜欢课堂理论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学习途径。要想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更加注重科学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国家逐渐认可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的高校往往也是发展很好的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使得师生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和分享准确并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云平台数据处理方面实现了新技术跨越式的发展,但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相比还有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往往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第一,从环境角度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室和实验室设计除了硬件条件设计考虑,还会研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最佳距离,因此,这些高校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第二,从教育理念来说,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虽然中国近几年的教育也一直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对国人的影响依然很深,我国在这方面想要有所改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更科学、更有效。学校会真实地了解每一个教师的上课情况,并积极获取学生的反馈。学校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和教师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领导听课对于中国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在教学服务支撑体系方面,我国依然任重道远。
一流大学应该是创新技术和研发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主力军,世界一流大学从科研环境到学术氛围都十分卓越,有利于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沉下心来做科研的人,而世界一流大学往往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我国的科研成果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仍然是凤毛麟角,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存在“重立项,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高校为了提高科研质量,陆续制定了科研服务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科研长期积累形成的特点,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制定完善的科研服务制度是当今我国高校面临的难题。
从目前我国一流大学的制度特点及其与世界一流大学制度的不同点,可以看出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改善空间。对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探讨政府和社会在大学制度改革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双一流”政策给出了答案,即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权力清单遵循的是“法不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即政府权力清单上的每一项权力都应有可以依附的法律条款,该清单对全社会来说是透明的,能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质疑。相反,大学采用的是“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该原则对于大学自主权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探讨高校内部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可以选择“双向进入制度”,即党委常委会全体成员集体进入大学治理委员会,大学治理委员会的关键人员进入党委常委会。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治理委员会、校长、院系领导、教师明确的四级责任制。这不仅有利于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且有利于规范大学中的党政关系。有了好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学校才能更好地在信息建设、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上有所提高。再次深化教师治校的水平,真正把教师治校落到实处,发挥广大教师在党委领导下的主观能动性。
新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是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整个社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多元文化浸染,追求思想上极致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多元文化带给高校教育制度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双一流”建设之于中国,看似是中国决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迈出的创新性的重要一步,实际上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建立优质开放大学的回应。因此,我们在不断地分析我国高校如今的制度特点,并积极主动地与世界一流大学作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探索建设“双一流”的更好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