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西宁幼儿园 林 萍
事实上,幼儿语言能力的生长是在常态化的生活中运用起来的,如果教师缺失了对幼儿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生活资源的运用,语言生长就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因此,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于生活化的状态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发展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要贯穿于幼儿各个不同的领域;教师要充分运用不同的契机和充足的时间与幼儿进行交谈。一方面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化的情境资源,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内在欲望;另一个方面则紧扣生活中动态涌现出来的契机,鼓励与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表达与训练。
比如用餐之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外出散步,当时正是春暖花开之际,苹果树已经长出了嫩芽,各色鲜花绽放,很多孩子都忍不住驻足观赏,时不时地议论几句,但此时教师发现原本整齐的队伍散乱开来,便立刻整顿起队伍,并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这样的做法就丧失了一次利用生活资源对幼儿进行说话训练的重要契机。鉴于此,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生成交流和探讨的话题:小朋友的眼睛真是雪亮的,一下子就找到了校园中最美的春色,大家仔细看看这里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呢?话题正好击中了幼儿内在的兴趣点上,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好多树上都已经长出了绿绿的嫩芽了。”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小草好像伸出了脑袋,在看这个世界的春天有多么美!”此时,教师不能任由孩子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需要针对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点拨与引领,着重将春天之美展现出来,比如,花朵的形态是怎样的,分别是什么颜色,也可以鼓励幼儿轻轻地摸一摸、闻一闻,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面对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现,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顺应孩子们的思维观点,提炼出适切的话题,搭建了幼儿交流和表达的平台,推动了他们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遴选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并紧扣话题的特点,设置契合幼儿认知思维的交流方式。比如,垃圾分类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孩子已经有所接触,蓄积了相应的认知经验。如果教师紧扣这一话题,向幼儿发问:你们家是怎么进行垃圾分类的?一句话就会问得孩子们语塞,虽然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但教师的设问完全超过了幼儿的现有认知,且开口较大,让孩子无法形成交流与互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如现场说法,借助教室中每天都会产生的垃圾,组织孩子说说有哪些类型?教师将事前准备好的垃圾集中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并引导他们运用在课堂中、在家庭中所知道的知识,尝试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状态,及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出示相关的图片,给予幼儿生活中的体悟和思考,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认知与理由,更好地推动幼儿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借助于幼儿的认知规律,改变自身的随意提问,打开了幼儿的思维认知状态,开启了语言表达的窗口。
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需要着力打造幼儿的阅读区域,但很多教师都犯下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即认为只要投放了书籍,孩子自然就会去阅读;只要孩子阅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升。其实,这些元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教师不仅要投放素材,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地点拨和引领,否则阅读区域就会成为孩子自由玩耍的天地,失去了其作为发展孩子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基础上,要积极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制定好相应的规则,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引领他们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比如,经常有几个孩子在阅读区追逐喧闹,影响其他孩子阅读,教师就需要走进阅读区域,向他们示意,保持安静,然后鼓励孩子阅读其中一本书。在孩子阅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可以与他们聊聊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书中讲了什么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哪些现象和细节留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些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就是要利用广阔的素材空间,让幼儿有表达和倾吐的契机,从而进一步激活幼儿内在的阅读体验,帮助幼儿获取最为丰富的语言经验,更好地推动了幼儿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总而言之,幼儿语言能力的生长需要借助实实在在的生活资源。教师只有紧扣生活实际,才能真正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凸显生活教育的资源,推动幼儿语言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