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金华九年制学校 侯天生
中国是诗的国度,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鉴赏占了较大比重。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审美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是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具有独特魅力,但这种文化形式并没有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甚至许多学生对诗词鉴赏感到无从下手。古人曾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而在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新课标要求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会请一名学生朗读诗词,或是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种朗读方法流于形式,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无法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现象,这种情况不仅与教学内容和制度有关,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也有密切关联。传统讲授式教学手段不仅无法提升学生鉴赏能力,还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大胆探索,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情感的表达是古诗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古诗广泛传播的原因。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教师不重视形式的研究,忽视古诗中的情感传递。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借景抒情的名句。部分教师在介绍此类借景抒情的古诗时一笔带过,只要求学生记住标准答案,未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人情感,直接导致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减弱,感悟力得不到提高。
朗读是初步认识古诗词的良好途径。尤其对古诗词鉴赏课而言,“读”是尤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大部分古诗词讲究音韵和谐,所以都朗朗上口。初中语文教师需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古诗词,通过诗文本身的韵律使学生初步体悟诗中情感。在学生进行初步朗读后,教师要进行简单讲解,描述古诗词写作背景及作者心境。朗读时还要注意理解诗的意境,在学生感受到诗里蕴含的情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古诗词朗读标准。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活动加入课堂朗读教学。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用适当的曲调将古诗唱出来,体会古诗悲凉凄苦的意境,或用绘画的形式将感悟到的情景描绘出来,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在进行了有意义的活动后再次进行朗读,要求学生加入语调,将感悟到的情景画面转化成语言,进行生动准确的描绘。将想象画面转为语言表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且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多数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课,学生鸦雀无声,只是机械地听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备课的重要性尤为明显,教师需在教学前通读课文,搜集有关本课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生平资料,将课程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由于古诗词鉴赏课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增加课堂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采用改写的教学手段,在学生熟悉古诗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
例如在进行杜甫的《望岳》鉴赏教学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中,杜甫表达了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的心情,再次突出了泰山之高,将泰山和众山进行对比,侧面烘托了诗人的心胸和气魄。有学生尝试将这两句改为“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和杜甫原句对比,气魄有些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将“临”改为“攀”,突出泰山险峻,更贴近作者心情。通过改写古诗词,学生能在鉴赏时更好地融入自身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诗眼是诗的本质和灵魂。古往今来,学生只有抓住诗眼,才能理解诗眼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整首诗的内涵和思想。古诗短小精悍但往往蕴含了各种社会情感,在这些简练的语言中,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学生才能对古诗有更深的了解。意象渗透了诗人情感并承载了众多文人无法诉说的深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拓展了诗歌的意义。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这首词只有27 字,但容纳了很多内容。尤其“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用岸上的情景烘托作者的心情,哀痛之感更加深入人心。又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柳”这个意象来表现依依惜别的心情;“琴瑟”形容夫妻情深;“秋水”比喻远山等。教师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词,深入体会分析作者情感。
古诗词的鉴赏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审美能力。人文精神主要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理念以及价值观。中华经典的古诗词,无论是描绘山水,或者抒发情感,抑或是描绘现实,都强烈体现出对人的重视。古诗词中既有淡泊名利的气魄,也有诗人刚烈的性格,还有伟大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古诗词所讲述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分享的方法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鉴赏陶渊明的《饮酒》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人在自己的田间随意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看到了自己所住居舍的南边。那时,人闲逸而自在,山静谧而高远,仿佛世界定格在这美好的画面中,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里和山中奏起,通过描写美丽的田园景观表达出作者豁达的人生境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写诗对字词的使用必经过严格的推敲。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古诗文必然字字传神。因此,教师在设计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字词品味方面的引导。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与“留”谐音,在古诗词中“柳”多带有伤感离别的意思,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字词的深意,将学生带入王维在下过雨后的客栈门前送别友人的情景中,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古诗文常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绘自然及生活景象,诗人妙笔生花,带读者穿越历史,与优美的文字融合,再次见到当时景象。因此教师可以在鉴赏教学时,多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进行教室环境创设,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古诗意境。
如学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相关图片,配以古筝曲,引导学生想象明月当空、松枝摇曳的景象,伴着音乐想象泉水流过小溪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情景交融的古诗意境。
诗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段将心中抱负化成诗句,如杜牧、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都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创作。教学中,教师在用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同时,要学习创作手法。
如在讲解《龟虽寿》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有关曹操这一期的片段,在深入了解作者后进行具体讲解,帮助学生轻松体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表达了曹操虽年事渐高,但追求人生抱负的态度丝毫不减。
古诗具有韵律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断诵读,体会诗句韵律变化,同时教给学生读古诗的方法,如“二/三”“二/一/二”等断句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寻找诗句关键字,注意语调变化,抑扬顿挫地进行朗读。
如在讲解《黄鹤楼》一诗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标出自己认为应该重读的地方,然后请几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断句,请几名学生朗读,最后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断句方法。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脑思考,还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断句方法带来的情境体验。
古诗词的鉴赏应当创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应当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教师要时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古诗词的讨论会,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古诗词是读出来的,学生通过慢慢品读,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寥寥几笔就能勾勒田园美景,有的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诗人的寂寞与哀愁,这就是古诗词所带来的震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找到符合学生认知与实践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内容中找到情绪支撑点。
如教师在完成《咏柳》授课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杨柳的状态:早春二月的杨柳长出了新的绿色的嫩芽,在春风的微微吹拂下,呈现迷人的状态,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带走了冬天的阴霾。这种艺术画面感浮现在脑海中,预示着新的一年悄然到来,给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带来希望。
总之,初中古诗词鉴赏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十分重要,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语文学科成绩有很大帮助,能为培养初中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