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 陈福兰
长期以来,课改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但是小学阶段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诗词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呆板,为教诗词而教诗词,机械背诵、反复默写是古诗词教学最常见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貌似掌握了知识,能在各种考核检测中正确填写相关内容,然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却无法深入体会,更无法领略传统文化之精义所在。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利用好古诗词这些特殊的文本,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增强其古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难以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无法确立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较为严肃,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只是将古诗词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传授的过程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有效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古诗词教学缺乏趣味性。
古诗词由于字数较少,表达的内涵与意义较为深刻,必须联系整首古诗词进行分析,还要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等进行综合梳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期间,忽略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也无法为学生深入地传递古诗词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时也只是逐字逐句分析,或者简单地以讲述为主,对古诗词的整体脉搏把握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刻的古诗词整体教学课堂。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但是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是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较低,在应用期间缺少针对性与趣味性,甚至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导致在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课堂。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不足,导致课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不符,这也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质量较低。
小学语文古诗词很多都是关于作者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创作时的心理与情感,只有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才能与作者和古诗词产生共情。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未能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一节课上完,学生也只是简单了解了作品的中心思想,但是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也无法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与传递。
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就要敢于打破常规,用特别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等方式去理解古诗词,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对古诗词背后存在的文化故事与诗情诗意进行适度的有意义的挖掘,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古诗的学习课堂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可以拓展教学思路,将古诗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然而自然环境却相对不变,即古诗创作意境在自然环境中仍有存留的影子。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自然中体会到诗人创作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例如笔者在教学《观书有感》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的便利,大胆采用户外实践的形式,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领学生走到流动的河边,把学生置于大自然这样特殊的学习情境中,面对缓缓流动的溪水,见到阳光与水波相融,水动波动、波动光动的特殊景象,让学生联系相应的情景对古诗词内容进行体会,引导学生见景吟诵:“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不仅学诗兴趣高,还对此情此景记得牢。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春游、参观实践等契机,带领学生走入乡村,让学生感受到乡村乐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环境融入来对古诗词进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激发其学习内在动因,从而爱上古诗词学习。
传统课堂中,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落实到逐字逐句上,使诗无法作为完整的形式存在,这是古诗词之不幸。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它免于被拆解。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一些比较典型的、突出的意象进行分析,针对古诗词整体内容引导学生不断重复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架构,让学生对较为熟悉的情景具象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到古诗词中的内在情感。
另外,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阅读还可以持续增强自身对古诗词的记忆,同时对脑中的古诗词内容进行整理,助推古诗词语感的产生。需要强调的是,在古诗词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将古诗词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诗词整体的把握,也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背后含义的真正领会。基于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方式进行选择,并降低自身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很多学生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无法对其中涉及的多音字“间”“还”进行读音校准,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纠正其读音,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句中的本意,在自由阅读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其读音进行改正,推动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时候,习得阅读方法,读出诗的韵味。在古诗词的整体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作为培养的关键点,把诗中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春风”“明月”等意象进行正确解读,理解、传承这些文化密码,学生才能读懂简练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厘清古诗词的教学思路,把握整体教学脉搏,将教学分成各个模块逐层推进,就能对古诗词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丰富和充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已发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古诗意蕴的探究,教师单方面“教”,学生以记录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机械录入,这样往往使学生没有了自主思考的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古诗词语言特色非常鲜明,短小、精练,准确、充分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意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不够丰富,知识积累也较单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只是在形成阶段,对古诗词中存在的深层意味无法准确把握,无法独立感受作者的实际创作情感,想象力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借助媒体信息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在一些形象、具体的视频和图片的观看中,对诗词的世界进行直观感受。
例如笔者在执教《天净沙·秋》这首词时,在熟读词、把握词的整体情感的基础上,巧借媒体手段,将课文插图进行精细化、动态化呈现,把相对清冷的文字与丰富的带着情感的图像、视频融合在一起,借助音频助推情感的波澜不断向更深处迈进。于是,“孤村”“落日”“残霞”与“白草”“红叶”“黄花”进行鲜明的比照,学生在这直观的对比中能准确地感知作者的情绪——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豁达情绪,从而也能更好地用声音来演绎词的韵律。这样,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古意盎然的诗词内容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对接,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对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入教材的古体诗文,在选编时编者都充分考虑了这些诗文的积极意义,对其特殊的创作背景都做了详细考究。一般来说,这些古诗词在当时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只有理解了这些背景,学生才能真正悟得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情。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注意基于教材,适度挖掘古诗词创作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介入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春望》一诗饱含着爱国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单看字面意思,因为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学生对诗的理解势必浮于表面,遗忘也较快。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该诗特殊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曾经繁华的唐朝,国运不复当年强盛,已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年轻的杜甫看在眼里,忧愁、感叹各种情愫掺杂在一起,融入文字中,创作了《春望》,字字含情,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殷切的期望。学生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也就能进一步走进诗里,与诗人共情,在朗读时也能做到情绪饱满。这说明,历史背景对古诗词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出古诗的韵味,把古诗词读懂、品透。同时,也要牢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古诗词学习中的培养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重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反复品读中逐步具备理解的能力,有文化传承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