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红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张妮
环球时报社专题部副主任。多次被评为环球时报社“优秀员工”,出版专著《与吉姆·罗杰斯对谈七日》。
本书是一部讲述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奋斗故事的访谈录。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环球时报》特别邀请十余位各领域代表人物,讲述他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奋斗历程,大时代背景下关于梦想、坚守、奉献的人生故事,并将完整版访谈实录结集成书,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当时我们选择的职业和国家需要是密切又密切,我们是顺潮流而动。在一条大河中,我们努力又努力地划船,向着我们共和国的方向,也向着自己的志愿努力去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核物理专业学生,投身新中国核事业
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9岁,可以说从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的记忆是完整的。我1958年考上大学时,大学扩招。中国后来碰到三年困难时期,农业歉收,有些学校不能坚持下去,但我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下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央考虑到我们“两弹一星”的人才需要才成立的。当时西方不只是在器材和科研成果方面,也在人才培养方面遏制我们。我就在这时候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很多著名科学家像钱学森、钱三强、赵忠尧等都是我们的老师。在我大学毕业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退,我们就被分配到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如果他们不撤退,我们只能作为苏联专家助手的助手去参加一些辅助工作。他们撤退了,我们就成了主角。原来苏联专家做的事情我们就直接做了。
如果当时中国不这样做原子弹研发的人才准备,这个领域我们会耽误五年到十年;如果当时我们不及时开展这项研究,西方对我们的遏制就会更严重。所以,中央决定做“两弹一星”的研发是非常英明的,奠定了中国崛起和不受外国侵略的基础。可以说正因为这样,我们年轻人都有机会做贡献了。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工作,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今天回顾起来,如果跟子孙说还觉得有点骄傲,我们从大学毕业就没闲着,一步一步地做这么多事情!你看,导弹发射也好,核弹爆炸也好,都有我们这辈人的贡献。回看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我们个人的学识,比今天的青年人那是差多了,但当时我们还是在一个比较领先的位置。
经济全球化:期待上海拥有世界经济对话的强大话语权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和世界最发达的几个城市相比。像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这些城市都是国际交流中的一个中枢,也就是说国家和国家的对话基地。什么叫对话?就是信息的交流、物质的交流、技术的交流、人才的交流都是要由中枢这个中转站发出和接收的。国家的交流不是整个领土在交流,一定是最大的经济城市在交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没有这样的城市,上海虽然在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工商城市,但是和這些世界一流城市相比它各方面都还太弱。
我们一直在考虑中国经济的崛起,因此中国拥有这样的一个中枢性经济城市是必需的。开发浦东的目的是振兴上海,振兴上海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世界经济当中去。所以,浦东开发的意义不是限于浦东,不是只疏解浦西的人口和工厂,而是考虑面向太平洋。
当时我们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就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认识,我们不能落后,我们要按照高水平来规划,按照高水平来建设。所以,浦东开发从一开始就用了比较高的标准,不是急于求成,但是也绝不有意地放缓速度。
开放之初就有以英国人为代表的外国人认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目的是与香港竞争,压制香港。我曾经在英国议会正面回应过这种论调。我说香港、上海同是亚洲经济走廊上的明灯,这两盏明灯可以彼此照亮对方。上海发展了对香港一定有利,可以增加香港的集装箱运输量、飞机起降量、通信量、金融流量、物流量。
我对上海的期待没有变,它未来应该成为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那样的世界上最卓越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中国在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对话中赢得强大的话语权。
中国新增六个自贸试验区,我们过河可以摸的石头 不止一块两块
你们让我谈谈中国政府2019年8月宣布的新增六个自贸试验区这件事,我先说自贸区这方面中国比较成功的地区是深圳、上海等地,其实不止,因为这些地方做得规模比较大,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中央一直希望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可以说深圳很成功,浦东很成功,但两个地方做法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很大,地理条件或者说地缘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央现在决定开多个新的自贸区。新增六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国际交往的方向都有所不同,它们本地的经济状况也不同,显然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新模式来。这种模式并不是要做全国推广,而是做区域性扩展,和它类似的地方就可以多参考。也就是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石头不止一个,石头就是试验区,我们要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