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今年4月以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同郑沈芳委员工作室,就“十四五”期间完善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坚持“四个导向”。为了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调研工作始终坚持“四个导向”:坚持学习导向。深刻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和市委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把握好调研方向。坚持目标导向。结合本市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的定位,提出“十四五”期间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发展规划目标应当“基于现状、高于国标、达到国际标准、最好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核心问题,重点从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疾控机构的整体构架与功能定位、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四方面开展调研。坚持改革导向。聚焦桎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力求从机制体制上寻求改革和突破。
破解“四大”核心问题。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需要強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公共卫生协同防控不够、智能化管理手段欠缺、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市民公共卫生素养不足等问题。
疾控体系构架和功能急需重塑。疫情发生以来,暴露出疾控中心功能定位不清、区级疾控中心能级不高、两级管理模式和经费保障体系差异大、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亟待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存在医院救治体系和疾控体系融合度不够、应急储备能力不足、“平战结合、医防结合”的综合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公共卫生学科专业设置内在要求不一、在职教育体系不完善、业内地位不高。疾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从业人员薪酬偏低、评价机制单一、职业发展受限。
为了破解“四大”核心问题,调研组建议创新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模式,重塑疾控中心的管理体制和功能定位,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