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2020-12-30 07:07史晓荣牛文明
语文建设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材

史晓荣 牛文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劳动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落实《纲要》要求,充分挖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蕴。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学界将“劳动”理解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是指用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本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涉及“劳动”题材的课文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讴歌劳动精神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课文既有对劳动精神的热情讴歌,也有对虚假劳动、贪图享乐的无情嘲讽,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拒绝“好逸恶劳”等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中,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荒原上辛勤劳作,植树造林,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作者由衷地感叹,艾力泽·布菲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積累拓展”环节设计了相应的写作训练,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会与思考: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见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植树的牧羊人》从正面讴歌劳动者。同时,也有课文从反面抨击好逸恶劳的行为。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通过对两个骗子荒诞离奇的“虚假劳动”的无情嘲讽,深刻揭示出唯有诚实劳动、辛勤劳动才能赢得尊重、获得成功,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最终身败名裂。

2.认同多元劳动

随着时代发展,劳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的比例显著增加,传统体力劳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与之相适应,教材对多元劳动形态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

八年级下册《卖炭翁》通过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其命运的同情。九年级下册《溜索》描写了在奇险的怒江边,一群马帮汉子通过“溜索”渡江的过程,悬崖峭壁之间,牛马战战兢兢,但马帮汉子无所畏惧,豪迈渡江,尽显英雄本色。七年级下册《邓稼先》通过对邓稼先先生全方位、立体式描写,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生动记述了这位“两弹元勋”为了民族利益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繁重劳动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奠基与开拓的感人事迹。伐木烧炭、“溜索”渡江、科学研究是不同的劳动形态,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认同多元劳动。

3.尊重劳动人民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幸福生活由劳动人民奋斗而来。教材中的大量课文致敬或伟大或平凡的劳动人物。

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含辛茹苦,支撑佃户家庭;节衣缩食,供朱德读书,支持其参加革命事业。“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母亲是个好劳动者”“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等质朴平实的话语饱含深情。七年级下册《卖油翁》通过小人物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态度的描写,特别是在两人观点不能达成一致时,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小人物的劳动智慧。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中历史学家顾颉刚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应该秉承怀疑精神,只有“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无论是“母亲”、卖油翁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都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创造者。

4.珍视劳动成果

劳动成果凝聚着辛勤的劳动和奋斗的汗水,珍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通过详细描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炼镭的四年时光,令人感受到科学劳动的艰辛。文章结尾更是凸显了居里夫妇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那些微光,转向那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烈地望着,她又采取一小时前在她那睡着了的小孩的床头所采取的姿势。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因为生活所迫与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在经历过劳动的艰辛和精神的孤独之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文章结尾将父子二人对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珍视之情刻画得酣畅淋漓: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二、挖掘与利用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原则

推动语文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绝非一日之功。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挖掘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实现其向劳动学习内容的顺利转化,教师应坚持如下原则。

1.重构主题单元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开发、选择的空间。可以根据劳动教育主题需要,打破现有教学单元的界限,在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之间整合课文,重构单元开展教学活动。如将《台阶》《卖炭翁》《核舟记》组合,让学生感悟普通劳动者的艰辛生活。

2.统整学习资源

教师通过广泛阅读,搜集整理涉及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不同阅读材料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其对劳动教育的多元认知。例如,报刊中关于疫情防控的“最美逆行者”、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结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等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感受时代奋斗强音。再如,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中有关人工智能训练师、直播带货主播、网约配送员等新兴职业的文章,了解这些新兴职业的工作特点,增强未来职业适应性。

3.聚合内外力量

教师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校所处区域,聚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将校内和校外等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如在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辩论赛等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借助语文教材开展劳动教育,应立足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避免重蹈顾此失彼的覆辙。具体而言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1.开展群文阅读,感悟劳动真谛

依据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课内外结合、难易度适中、大中小兼顾的原则,开展以“劳动教育”为议题的群文阅读,对于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课文组群。可将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教材关于劳动主题的课文组成群文,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可以“不同形态的劳动”为议题,将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美丽的颜色》《愚公移山》等三篇课文组成群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家庭劳动、科研劳动、体力劳动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劳动的多种形态,形成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迎接未来社会多种多样的劳动形态。

再如,以“平凡的劳动者”为议题,可将不同年级的《再塑生命的人》《老王》《核舟记》三篇课文组群。莎莉文老师的智慧、热心、执着,三轮车夫老王的善良、厚道、真诚,手艺人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工匠精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劳动者的手中,美好愿景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学生尊重劳动者的观念自然入脑入心。

第二,课内外结合组群。可通过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结合、课文与中考试题组合等形式,引入鲜活素材,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劳动真谛。

如以“劳动人物”为议题,选取《驿路梨花》、《习近平扶贫故事》、《钟南山:苍生在上》、“黄文秀先进事迹与颁奖词”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感受哈尼小姑娘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奋斗、崇尚劳动的扶贫实践,钟南山院士的医者仁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黄文秀的不负韶华、投身脱贫攻坚等。在学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劳动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洪流,才能更加熠熠生辉。

可将课文与中考“劳动教育”相关的阅读材料链接组成群文阅读,将《美丽的颜色》与《在劳动中把“小我”融入“大我”》(2020年江苏泰州卷)、《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2020年湖北恩施卷)、《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卷)组成群文。通过阅读,学生会明白:科学家、快递小哥、翻译家等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曾经付出艰辛劳动。学生在不同题材、体裁文本的阅读中感受到“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唯有劳动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聚焦读写结合,增强劳动认知

结合教材综合性学习、写作等板块的任务要求,教师可利用中考相关作文试题,围绕“劳动教育”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认知。

以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例,在“网络词语小研讨”环节,可选取近年来与劳动相关的流行语,如“996”“逆行者”“打工人”等,让学生在掌握流行语的基本含义、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中,体察普通劳动者生活的艰辛状态与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学习“逆行者”面对新冠疫情生死考验时尽职尽责、坚守敢为、不畏艰险的优良品质。再以八年级上册“撰写演讲稿”写作任务为例,可让学生就“新时代新劳动”这个话题撰写演讲稿,要求学生清晰直接地表达个人对于新时代出现的“新劳动”的观点,号召听众正确看待、理性包容、热情拥抱各种新型劳动形态。

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地中考“劳动”类作文试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作文试题为例:

朱德的母亲虽出身贫寒,却用一双手幸福了家庭,成就了儿子;植树的牧羊人虽失子丧妻,却用一双手战胜了孤独,美丽了荒溪;朱丽华虽双目失明,却靠一双手璀璨了人生,感动了中国;疫情防检者虽身处险境,却用一双双手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疫长城……

这一双双奋斗的手,改变命运,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美丽世界。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一双手,给过你温暖与触动?就此,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笔记录个人对于劳动和奋斗的全方位理解。

3.开展多种活动,体认劳动价值

在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协同、校内外合作的项目式学习,对于学生体验劳动价值大有裨益。

第一,跨学科协同。以“花卉种植”为例。学生利用语文学科知识,收集相关古诗词,撰写诗情画意的花卉介绍;在生物老师指导下,探求不同花卉的生长规律,掌握種植基本技巧,选定某一节气当季花卉进行种植;在美术老师指导下,描摹花卉,装扮花卉。在劳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对于劳动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第二,校内外合作。结合八年级上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任务,组织“致敬劳模工匠”项目式学习。在先期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商贸超市、农业基地,听取劳模、工匠报告,认真领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收集鲜活素材、积累一手资料、获取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示项目成果。

劳动教育具有开设必修课程、学科有机渗透、开展劳动实践等多种实现形式。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统编教材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契合点,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力量与智慧。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