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亚 王相
编者按
劳动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语文学科有机渗透并强化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深刻的教育意蕴。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從语文学科内部入手,开展富有语文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
本期,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王相从如何开发劳动主题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的具体路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史晓荣、牛文明系统全面地梳理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劳动”题材的课文,就挖掘与利用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原则以及借助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丁雄以《芣苢》教学为例,对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开展劳动教育作了说明与呈现。希望这几篇文章帮助大家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契合点,从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力量与智慧。
语文之于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劳动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科强化劳动教育也就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从语文学科内部入手,开发劳动主题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把学科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开发劳动主题的阅读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课程承载着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教材则是育人的有效载体。现在的教材选取了一系列具有育人价值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只需教师进行整合就可以成为劳动育人的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设想,课标共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必修6个,选修12个,每一个任务群指向的都是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群的理念如何落地,统编高中、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尝试。这些双线组元的主题单元,有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任务群,这就给教师二次开发教材提供了施展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开发不同的劳动主题的阅读课程。
第一,依靠现有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统编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选文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其中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就是劳动主题单元,这一单元涵盖《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神》《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六篇课文,六篇课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劳动生活。
正如主题单元的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个提示告诉学习者学习方式是研讨,学习目的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个提示彰显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照应主题单元提示的有三个学习提示,第一个提示指出了前三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所在,第二个提示指出了认识劳动精神的价值所在,第三个提示指出了两首古诗的学习要义。主题单元最后配套的学习任务,实际上是具体的学习着力点。
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师不需要作大的开发就可以组织教学,学生只需要认真研究这个主题的内容,认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就会对不同行业的劳动样态、劳动价值有自己的认识。这种劳动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熏陶渐染。
第二,对教材进行改造实施劳动教育。大家知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往的文言文是单独组元,统编教材打破了这种组元方式,把文言文整合在不同的人文主题之中。这些文言文因为人文主题的不同,承载的育人价值也就不同。我们可以把同类主题的课文组合成人文主题单元,形成一个劳动教育主题阅读的微型课程。
例如,《庖丁解牛》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主题单元旨在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先哲的思想内涵。如果我们把《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卖油翁》三篇文章放在一起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个主题单元就具有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我们不妨让学生研究一下三篇文章所写劳动的样态: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一位屠夫,一位植树者,一位卖油者。他们都能够深究劳动的规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该领域的翘楚。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行行出状元”的真理。
我们不妨让学生研究一下三篇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种树郭橐驼传》)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卖油翁》)
三位觉悟者分别是文惠君、柳宗元、欧阳修,他们能够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发现劳动的奥妙,获得人生的感悟。列宁曾指出:“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阅读研究这一组文章的过程,学生自然也就接受了劳动教育。
二、开发劳动主题的写作课程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阅读指向信息的吸收,表达指向信息的传播。教师可以结合写作的特点开发出劳动主题的写作课程。
第一,借助教材开发写作课程。统编教材在阅读、写作的设计方面进行了整合,许多写作与阅读是有机融合的。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
教过两代人的乡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事情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字数800字,题目自拟。
该设计显示出编者的意图,即学习了六篇劳动主题的课文后,学写一篇反映劳动生活的作文。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写作的难题。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围绕这个写作主题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了便于实践的写作课程。
1.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令人尊敬的劳动者,并检索出他们的相关材料。学生找出了卖油翁、郭橐驼、庖丁、袁隆平、钟扬,研讨他们的劳动岗位、劳动过程、劳动特点、劳动价值。
2.小組推荐一位大家心仪的劳动者。小组要讲清楚推荐理由,要介绍被推荐人的感人事迹。
3.写自己熟悉的劳动者。因为卖油翁、郭橐驼、庖丁、袁隆平、钟扬是名家书写的劳动者,他们的事迹学生熟悉,这就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而要行之成文就需要学生构思表达,因为有小组协作,写作思路的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
4.走近生活中的劳动者。要求学生观察学校的保洁、校门口的保安、食堂的厨师,组织学生与他们对话,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进而小组研讨如何写这些身边的劳动者。
实践证明,这种写作不单纯是写作训练,而是学生对劳动者认识的深化过程。学生从郭橐驼、庖丁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匠艺、匠心,学生从袁隆平、钟扬身上明白了什么是匠德、匠技。因为这些人的事迹感人至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接受了这种劳动教育。带着学生走近学校的保洁、保安、厨师,就是让他们认识劳动者,认识劳动的价值。这种走访与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劳动观形成的过程。
第二,依托现实生活开发写作课程。我们国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5G、高铁、潜龙号等都是新时期中国的名片。这些大国名片背后都倾注了大国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笔者曾设计了一次独特的写作活动课程。
1.寻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大国名片,并讲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寻找大国名片背后的大国工匠,搜集一到三位该领域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要有精彩的故事瞬间。
3.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大国工匠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介绍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讲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基本看法。
4.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崇拜的一位大国工匠》。
5.在全班分享交流自己的作文。
这次写作课程用了两个课时,一课时是学生搜集完资料后的小组交流,一课时是学生写作之后的全班分享。当然,这次写作还包括了写前的资料搜集,写作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写作之后的成果分享。这次写作不单单是两节课,而是一个连贯的微写作课程。这种写作课程不是简单地训练写作能力,而是一种劳动教育的精神洗礼。
三、开发劳动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旨在借助主题活动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活动方式。这种学习在七至九年级的课程设计中出现了多次,教师借助这些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设计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衣食无忧,却很少了解自己的父母和他们的工作。泰州市的许多中学都开展了“我跟父母上一天班”的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与父母协商,主动跟父母去上一天班,与父母同吃、同行、同做。
2.观察、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
3.写一篇《我父亲(母亲)的一天》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父母的劳动工作状况。
4.召开家长会,请学生畅谈自己跟随父母上一天班的认识感受。
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后,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加深,对父母工作之艰辛有了体验。这种教育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发的。
第二,设计跨学科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逐渐进入学校的课程序列,学生走进试验场、植物园、加工厂的机会逐渐增多。然而这些活动多是简单的劳动课程,学生所做的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我们不妨将其改造成为一种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具体设置如下:
1.为自己参与这次劳动课程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书,包括学习这次课程的时间、地点、任务,自己在这次劳动课程中要承担什么责任。
2.记录自己劳动的过程。如果是去班级农场,就请学生记录农场里面种植什么作物,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体验。
3.撰写一份参加劳动活动的报告。记述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在劳动中的发现与亲身体验,自己对劳动的态度与认识。
4.开一个小组劳动体验交流会。每名学生都要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
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后,学生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上了一节劳动课,而是在劳动课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学习、体验之中,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
李政涛教授指出:“长期以来存在着‘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以及各育之间存在‘彼此分离‘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等痼疾,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远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这一教育宗旨。”教育要五育并举,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就需要强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语文学科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课,不是简单的思想说教,而是立足语文学科立场,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