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超 张永欢 黄 莉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消化内科,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电子邮箱:aytecxm@163.com)
早期胃癌是病变仅存在于黏膜层、黏膜下层且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部癌变。因临床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数早期胃癌患者常易错过治疗良机[1]。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下称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患者得到及时治疗[2]。对于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既往多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该手术虽可切除病变,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存在创伤大、破坏胃解剖结构、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3]。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成为临床治疗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主要选择,两者不但可彻底切除病变,且具有创伤小、胃解剖结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4]。本研究探讨ESD、EMR治疗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24例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内镜下组织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患者;有ESD、EMR适应证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有手术、麻醉禁忌证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变侵犯固有肌层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抑制或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其他重症慢性疾病患者;依从性差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6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6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ESD组:患者取侧卧位,缓慢推注舒芬太尼0.15 μg/kg,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2 mg/(kg·h)。麻醉成功后,病变表面喷洒0.4%靛胭脂进行染色以界定病变范围,于病灶周围0.5 cm处,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行电凝标记,标记间隔0.2 cm。以肾上腺素、甘油果糖及生理盐水混合液于电凝标记点外侧多点注射,2 mL/次,以确保病变完全隆起。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电凝标记点外侧切开,直至黏膜下层,沿切开边缘行黏膜下剥离,期间间断将混合液注射至黏膜下,确保病变黏膜充分抬起,以完整切除病灶。剥离时电凝止血,确保视野清晰,病灶完整剥离后,认真检查创面,电凝处理较大血管,避免活动性出血,并将糖铝胶喷洒于创面,避免迟发性出血。切除组织后送检。术后给予抗感染、饮食干预等常规处理。
1.2.2 EMR组:患者取侧卧位,缓慢推注舒芬太尼0.15 μg/kg,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2 mg/(kg·h)。麻醉成功后,于病灶周围0.5 cm行电凝标记,标记间隔0.2 cm。于电凝标记点外侧以生理盐水多点注射,以确保病变完全隆起。小病灶行圈套器切除,大病灶行透明帽法切除,将透明帽套于内镜前端,并将高频圈套器安装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持续吸引将病灶黏膜吸引至透明帽内,待电凝标记点内组织完全吸入透明帽后将圈套器收紧,停止负压吸引,将圈套器收紧,电凝切除。创面处理及其他操作同ESD组。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病变切除情况[5]。整块切除:内镜下病灶被整块切除且获得单块标本;治愈性切除:达到完全切除(病灶整块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基底病灶残余:术后6个月内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 cm内病理发现肿瘤病灶。(2)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穿孔及住院时间。失血量(g)=吸净全部失血后的纱布重量(g)-干纱布重量(g),1 g=1 mL。(3)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采集对照组体检时、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空腹静脉血5 mL于抗凝管内,3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冰箱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GⅠ、PGⅡ水平(试剂盒厂家: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311051405,201312091409),均严格遵循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4)两组患者均随访3年,如患者死亡随访自然终止,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1年、3年生存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胃镜及肿瘤标志物复查,若发现新病灶和肿瘤标志物异常则认定为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变切除情况比较 ESD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基底病灶残余率低于EMR组(均P<0.05)。见表2。两组均未见切缘阳性病例。
表2 两组患者病变切除情况比较[n(%)]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s)
2.3 3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比较 ESD组、EMR组术前PGⅠ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而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ESD、EMR组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ESD、EMR组PGⅠ、PGⅠ/PGⅡ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GⅡ较术前降低(均P<0.05);与ESD组术后水平和对照组比较,EMR组术后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降低,而PGⅡ水平升高(均P<0.05),但ESD组术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3组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比较(x±s)
组别nPGⅠ/PGⅡ比值术前术后7 dt值P值ESD组622.66±0.28a5.91±0.6038.650<0.001EMR组622.67±0.27a4.07±0.41ac22.455<0.001对照组626.15±0.626.15±0.62—— F值1 405.654263.954P值 <0.001<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术后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EMR组,术后3年生存者比例高于EMR组(P<0.05),但两组术后1年生存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术后生存情况比较[n(%)]
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病灶是成功治疗胃癌、降低复发率的关键[6]。ESD、EMR常用于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两者微创且可以切除或剥离病灶[7]。研究显示,EMR不仅可切除局部病变黏膜,抑制病变发展或转移,且可获得较好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范围[8]。但因透明帽或圈套器限制,对于病变直径≥2 cm的患者则难以一次性切除,需行分片黏膜切除,而分片黏膜切除可导致切除不彻底或病灶残留[9]。此外,应用EMR行黏膜、肌层分离时,肿瘤细胞常易被注射针头带送到更深部位,导致手术不彻底,致使术后复发[10]。ESD是建立在EMR基础上的新型内镜技术,可经IT刀、Hook刀及Dual刀等工具完整切除病灶,一次性剥离病变黏膜,通常不会残留病灶[11]。ESD可切至黏膜下层,并逐步进行剥离切除,可一次性切除较大病变[12]。相关专家共识认为,ESD的治疗范围较EMR更为广泛,可治疗EMR术后复发或再次行EMR治疗困难的黏膜病变患者。此外,ESD的视野较EMR更为开阔,术中操作也较为便捷,更利于彻底切除病灶[13]。但因ESD切除范围较深,尤其是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操作更为复杂,故易常导致术中穿孔及出血[14]。研究表明,病变位置、深度及大小是导致ESD术中穿孔的重要因素[15]。对于术中较小穿孔,通常使用止血铗进行处理,结束手术时将胃内空气吸净,给予胃肠减压,防止胃液侵蚀,术后给予抑酸、禁食等可促使穿孔痊愈[16]。为预防穿孔,术前需行超声内镜检查,准确判断病灶侵犯深度,并于切除前给予黏膜下充分注射,以确保病灶隆起,若经反复注射黏膜隆起仍不充分者,则证明病灶侵袭范围已至固有肌层,需停止操作[17]。为避免出血,术中操作需轻柔,对于可见小血管需立即处理,结束切除前需尽量减少使用止血钳,避免干扰视野导致进一步出血[18]。本研究结果显示,ESD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或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这提示ESD可有效地提高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切除率,但因手术操作难度、病灶切除范围均较大,导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长、出血量大。
PG为胃蛋白酶前体,包括PGⅠ、PGⅡ等亚群,血清PG水平可准确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19]。其中,PGⅠ由胃底主细胞分泌,可准确反映胃壁细胞数量和胃酸分泌的关系,胃黏膜萎缩及胃酸分泌减少可导致PGⅠ水平降低[20]。胃癌发生后,在致癌因子干预下,胃底主细胞丧失分泌PGⅠ的能力[21]。PGⅡ由胃窦部腺体分泌,其水平较为稳定。 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可评估胃壁细胞数量及胃黏膜腺体功能状态,同时还可直观评价胃黏膜萎缩程度[22]。在本研究中,术后7 d,ESD、EMR组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GⅡ较术前降低(P<0.05);且ESD组PGⅠ水平、PGⅠ/PGⅡ比值高于EMR组,PGⅡ低于EMR组(P<0.05)。这提示ESD有效切除病灶的同时,可促进胃部细胞及腺体功能恢复,纠正PG异常分泌。此外,在本研究中,ESD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EMR组,术后3年生存者比例高于EMR组,这均提示ESD治疗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效果优于EMR。
综上所述 ,ESD可有效切除早期胃癌-癌前病变,促进胃部细胞及腺体功能恢复,纠正PG异常分泌,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但ESD较EMR病灶切除范围均大,操作复杂,术中需谨慎操作,以降低穿孔率、出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