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700)
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不仅预后差,而且还极易增加患者致死以及致残风险[1-2]。尤其是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其死亡风险极高,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3-4]。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由于患者意识可能丧失,无法正常进食,术后极易导致其机体营养状况下降,增加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因此进一步加强其术后营养干预具有重要意义[5-6]。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腹泻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泗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31~72岁,平均(51.37±4.62)岁;GCS评分5~8分,平均(6.34±0.78)分。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32~71岁,平均(51.34±4.67)岁;GCS评分5~8分,平均(6.31±0.79)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重症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发病至治疗时间均在6 h之内,且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脱水、脑保护以及抑酸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鼻饲流质饮食,食物包括豆浆以及稀米粥等。观察组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即在患者术后1 d对其胃潴留量进行监测,若低于150 mL,同时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则可以选择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百普力,肠内营养乳剂进行经鼻胃管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初始给药剂量控制在500 mL/d,之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机体营养情况等,合理调整剂量至1500 mL/d,15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同时,记录治疗期间腹泻、腹胀及胃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ALB、PA、TP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ALB、PA、TP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为2.04%(1/49),对照组腹泻发生率14.29%(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27)。观察组腹胀发生率4.08%(2/49),对照组腹胀发生率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44);观察组未发生胃潴留,对照组胃潴留发生率10.20%(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9,P=0.022)。
表1 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比较(±s)
脑出血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危重病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以及致死率也极高[7-8]。尤其是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虽然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9-10];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多伴有一定的意识障碍,术后早期无法自主进食,因此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营养不良,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11-12]。目前,多数学者均表示,进一步加强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的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其预后[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ALB、PA、TP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腹胀及胃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15-16]。这主要是由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更加良好的保护作用,不仅可有效降低肠源性感染风险,而且还能够有效维持肠黏膜通透性及肠道菌群平衡,在预防氮潴留发生的同时还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防止肠道细菌移位,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目的[17-18]。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治疗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腹泻、腹胀及胃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