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效果

2020-12-30 05:26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0期
关键词:入院心肌梗死急性

(沈阳市法库县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400)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类病症,该病症发生后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患者的身体质量较差,预后不佳[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发病后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身心产生较大的威胁和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不断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主要是患者因长时间心肌存在缺血状况导致心肌坏死,降低了心脏功能[2-3]。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并发心律失常的状况,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为有效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就需要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并对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和相关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沈阳市法库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患22例,女患19例;年龄58~89岁,平均(72.15±13.0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5.24±2.33)个月;发病到入院时间1~12 h,平均(6.25±2.13)h;入院原因:因突然发作的、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喘感,患者有濒死感觉而入院,入住科室为心血管内科。对照组中男患23例,女患18例;年龄63~90岁,平均(74.06±12.89)岁;病程2~11个月,平均(5.34±2.31)个月;发病到入院时间1~11 h,平均(6.23±2.31)h;入院原因为:因突然发作的、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喘感,患者有濒死感觉而入院,入住科室为心血管内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诊断依据,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肌梗死与心肌康复》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胸部疼痛持续超过30 min;③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④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不超过12 h入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1~2个月内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②存在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病变的患者;③严重的眼底出血患者;④合并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⑤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⑥交流与沟通困难的患者;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疾病、脑血管意外等病变患者;⑧存在溶栓和相关药物治疗过敏史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规范和要求递交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提交的临床资料,同时调查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具体时间段。

1.3.1 对照组 患者以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积极为患者实现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对患者进行机动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为患者积极的落实相关的治疗配合的护理,保证患者的身体有充分的营养摄入,在患者的身体质量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适当的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3.2 观察组 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1.3.2.1 环境护理 维持良好的住院环境,对于住院患者,临床医护工作者要时常做好病房的开窗通风工作,以便于保证病房中的空气流通性。维持病房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患者的舒适,确保病房中的光线柔和,避免嘈杂等相关情况对患者的休息产生影响。对病房地面进行清洁,做好相关的物体消毒各项工作,以便尽可能的避免灰尘的扬起而对患者产生刺激[4-5]。

1.3.2.2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存在年龄偏高的特点,或者患者合并全身多种病症,在综合因素刺激之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情绪,而不良情绪反作用于患者机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影响因素。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加以了解,并且要根据患者的认识和文化背景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实时为患者提供心理鼓励和帮助,帮助患者创造心理发泄的基点,以便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6]。如果患者的消极情绪很难缓解,可邀请治疗成功的案例来对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强化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患者家属等方面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其维持良好的心态。

1.3.2.3 饮食干预 需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科学的日常饮食。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使患者尽可能的减少关于胆固醇的摄入,并且要保证饮食清淡。对患者的饮食量进行控制,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饮食上尽量以易消化的、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为主。嘱患者多摄入水果和蔬菜,尽量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临床护理工作者要提醒患者避免饮浓茶,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同时将食用盐的摄入量控制在5 g/d以内[7]。

1.3.2.4 健康宣教 在护理过程中,要积极全面的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能对自身病症具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要明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并在医院设置宣传栏,根据实际状况为患者召开知识讲座,耐心、详细的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

1.3.2.5 舒适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来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促进病区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于患者情绪的稳定,必要时遵医嘱对患者用药。如果患者睡眠质量不佳,则需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通过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提升整体的舒适感。

1.3.2.6 治疗配合 使患者认识到遵医用药的意义,在凌晨5∶00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在这期间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需使其从主观上认识到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的价值,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在患者机体允许的前提下指导其尽早下床活动,协助患者观察病情,还要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注意控制患者的疼痛,保证患者能够达到良好的睡眠,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并保证患者每日补充充足的水分,严防尿潴留和便秘的情况出现[8]。

1.3.2.7 康复指导 严格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进行评价,以确定患者的心脏功能,同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出血的倾向和危险,以此帮助患者制订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在患者入院后第3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来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做好双下肢肌肉的伸缩训练,并根据实际状况逐渐从被动训练转化为主动训练,适当提高患者机体的耐受性[9]。

1.3.2.8 出院指导 当患者进行准备出院时,应提前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膀胱训练,使患者了解夹闭导管的方法,并每隔2 h进行一次导管的释放[10]。注意导管每次开放时间避免过长(控制在20 min以内),每日训练患者进行5次排尿训练。帮助患者进行下肢功能的训练,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确保患者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嘱患者多进行慢走和打太极拳等活动,逐渐帮助患者提高心肺功能,进而提升整体的抵抗力。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将24 h按照每4 h为一时段,划分为6个时段,分别为凌晨1∶00~4∶00,清晨5∶00~8∶00,上午9∶00~12∶00,下午13∶00~16∶00,傍晚17∶00~20∶00,深夜21∶00~24∶00。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 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时间集中在9∶00~12∶00与21∶00~24∶00之间。见表1。

2.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n(%)]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出现病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骤然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心电图ST段抬高的表现,并存在明显的TNI/TNT上升趋势。很多患者都存在心肌酶含量增加的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多患者会因此而出现交感神经活动度增加的情况,在情绪波动或高压状态之下,患者会存在大旱或烦躁,并导致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将临床各项症状进行改善,在护理过程中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能够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保证患者良好的心态和生理功能。在护理时,可为患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具体状况进行指导,具备循证医学的原则,能够以患者的实际状况为依据针对性的提供护理服务,这也确保了各个护理环节更加规范。通过优质护理可帮助患者进行疼痛程度的改善,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优质护理在干预的过程中以坚持一切服务从患者出发的原则,因此这种护理能够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促进患者临床恢复效果的提升。优质护理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情绪调节,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干预和护理,对缓解患者症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机体症状得到改善之后又会反作用于心理,这样就会使得患者获取更好的心理愉悦感,进而使得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还能防止并发症对机体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主要发病阶段集中在9∶00~12∶00和21∶00~24∶00,积极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帮助患者进行病症的控制,提升整体满意度,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猜你喜欢
入院心肌梗死急性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