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0-12-30 05:26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0期
关键词:硬化性阿托内皮

(华润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0)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各类心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最高,可引发严重并发症,预后往往较差。动脉粥样硬化是CHD的病理基础,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和胆固醇聚集、大中动脉血管壁形成纤维化斑块,血管壁发生慢性炎症,病情呈慢性进展,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以往临床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可逆的。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是一个协调性的过程,若降低粥样斑块中的脂质成分,可促使巨噬细胞向外移动,缩小斑块体积[2]。粥样斑块持续进展、发生斑块破裂可导致斑块内部物质被显露在血液中,形成血栓,加重破裂部位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3]。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早期应用可获得多重疗效,包括降脂、抗感染、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等。阿托伐他汀是代表性他汀类药物,对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积极的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华润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30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1.40±8.5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80±1.70)年。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1.60±8.80)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10±1.9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4]中关于CHD的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心超、血生化等检查确诊;②伴有心绞痛、胸闷等症状,均应用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标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在轻度至中度;③年龄≥60岁;④临床资料完整;⑤均同意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CHD并发症、其他心脏疾病;②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感染,甲状腺疾病等。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予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治疗,口服波立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75 mg/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每次25~50 mg,每日2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40039),1片/次,每日2~3次。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408),起始剂量10 mg/d,连用4周后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80 mg/d[6]。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3个月后通过检测血管内超声,测定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PAV)、标准化总斑块体积(TAV)变化判断疗效。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PAV较治疗前下降超过75%,TAV缩小超过50%,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PAV较治疗前下降超过50%,TAV缩小超过20%,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变明显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PAV较治疗前下降不足50%,TAV缩小不足20%,心电图缺血性ST段无明显改善[7]。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APN),应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采用脂蛋白酯酶法检测TG,采用过氧化物酶法检测TC,采用直接一步法检测LDL-C、H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APN。③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TC、TG、LDL-C、HDL-C、APN、TNF-α、CRP、IL-2、IL-6、IL-10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HDL-C、AP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CRP、IL-2、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s)

2.4 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异常(P>0.05)。

3 讨论

CHD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局部心肌缺血缺氧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胸闷、乏力等症状。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水平异常是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进展[8]。因此,降脂治疗是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临床主要针对纠正血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进行治疗,以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稳定并缩小粥样斑块,控制病情进展[9-10]。他汀类药物是重要的降脂药物,能降低血清TG水平,抑制肝细胞LDL受体上调,从而降低LDL-C,升高HDL-C,改善血脂代谢水平,发挥确切的降脂效果[11]。阿托伐他汀是代表性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物二酰辅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LDL受体表达,清除机体内多余的LDL-C、TG、TC,从而发挥较强的降脂作用,改善机体血脂代谢紊乱[12]。LDL-C通过修饰HDL-C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最终演变为动脉粥样斑块的核心,而HDL-C具有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作用,对抗LDL-C的作用[13-14]。因此,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APN是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抗感染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5]。TNF-α、IL-2、IL-6、IL-10、CRP均是炎性因子,能够反映机体炎症严重程度,造成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促使血栓形成[16]。APN与TNF-α之间存在一定关联,TNF-α对APN起负性调节的作用[17]。阿托伐他汀能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全身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对动脉粥样硬化起正向调节作用[18]。氧自由基增加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脂质过氧化损伤[19]。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较强保护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异生,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血管功能[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HDL-C、A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CRP、IL-2、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P>0.05)。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硬化性阿托内皮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硬化性,糊化特性および炊飯米物理特性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発生要因(日语原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