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丹东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丹东 118000)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头部受到间接或直接的暴力冲击,进而使患者的颅脑组织严重受损,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中枢神经损伤等情况[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阶段多处于昏迷状态,且肠胃功能失调,进而易导致其丧失自主进食的能力[2]。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是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包括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知情,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禁忌证;②合并存在严重外伤的患者;③合并患有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疾病的患者;④合并患有肝肾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参与本研究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41.8±2.4)岁;疾病类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有16例,单纯脑挫裂伤的患者有18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为(42.3±3.1)岁;疾病类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有14例,单纯脑挫裂伤的患者有20例。两组组间资料相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降低颅内压、脱水治疗、脑细胞营养、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及肠外营养支持,对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以及肠内营养支持。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定时翻身、压疮预防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肠外营养支持的具体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的每日营养需求量,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为患者输注营养制品混合液。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支持周期为14 d。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干预的相关内容同上,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鼻空肠置管的方式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具体内容包括:①在对患者进行插管操作前,对患者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②注射完毕后,采用常规置管方法将鼻空肠管置入于患者的胃内后,再向前推送约25 cm的导管长度,之后将体外导管固定于患者的耳垂部位。导管的留置长度约为40 cm。③若患者在进行插管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表现,则于患者的床旁进行X线检查,从而确定患者的导管留置部位。若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其导管的末端未留置于患者的空肠部位,则可在胃镜的帮助下将导管移至正确的留置位置。④然后,通过鼻饲管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护理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鼻饲营养液的浓度、用量及输注速度。⑤患者的鼻饲营养液的首次输注量为500 mL,之后逐渐增加鼻饲营养液的输注量。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之前,应对鼻饲营养液进行适当加温,进而有效避免因鼻饲液温度而造成的不良反应。⑥在患者的身体状态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的床头抬高20°~30°,并每日对其进行3~5次的胃内容物回抽操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周期为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营养状态。营养状态主要包括: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总蛋白。
1.3.2 观察两组在营养支持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食物反流情况、腹泻情况、呕吐情况和导管堵塞情况。
1.3.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价(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会职能、情感状态、健康状态4个方面。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3.4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方法、护理内容、护理质量、护理水平等方面。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越高。根据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评价等级。总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则应用P<0.05进行表示。
2.1 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营养状态对比 两组在接受营养支持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的营养状态对比(g/L,)
表1 两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的营养状态对比(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在营养支持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34例患者中,存在食物反流4例,存在腹泻3例,存在呕吐3例,存在导管堵塞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5.29%(12/34)。观察组34例患者中,存在食物反流1例,存在腹泻2例,存在呕吐1例,存在导管堵塞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71%(5/34)。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接受营养支持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职能、情感状态、健康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接受营养支持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34例患者中,满意7例,较满意16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为67.65%(23/34)。观察组34例患者中,满意11例,较满意20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1.18%(31/34)。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处于应激状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基本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导致患者的血脂、血糖等方面的代谢情况受到不良影响,从而致使患者的能量消耗和代谢速度均明显加快,但受患者进食状态的限制,进而易使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3]。当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包括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4]。肠外营养支持主要是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为患者补给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可直接进入患者的循环系统,但该营养支持方式的营养输注量的限制较大,且营养支持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较差,进而易对患者的营养吸收情况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该营养支持方式未经过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易导致患者的消化相关功能减退,并提高患者的消化系统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5-6]。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胃肠道的黏膜组织结构和消化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胃肠道蠕动情况和消化液的分泌情况,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7]。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后,可使摄入的营养物质于消化系统内进行吸收和分解,之后于肝脏部位进行营养代谢和蛋白质生成,从而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进而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水平[8-9]。相关研究指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组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并明显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和生活状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同时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