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新
(凌源市中心医院,辽宁 凌源 122500)
作为儿科常见病,脑瘫的临床表现以功能、感知觉障碍为主[1]。这类脑部疾病不仅会干扰患儿的生活质量,还会给患儿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及照顾负担[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来改善脑瘫患儿的障碍严重程度。本研究旨在评估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脑瘫患儿中的运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9±1.36)岁;脑瘫类型:痉挛型21例,非随意运动型7例,共济失调型2例,混合型2例。联合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7±1.39)岁;脑瘫类型:痉挛型22例,非随意运动型6例,共济失调型3例,混合型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瘫诊断标准;②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②入组前4周内接受其他训练或护理者;③伴有严重的听力、视力、智力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康复训练:①Botath训练。引导脑瘫患儿按照Botath疗法的相关要求,经双上肢外展行走训练、双上肢外展固定站立训练等,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及运动,激发其正常运动感觉。每日1次,每次40 min。②手功能训练。根据脑瘫患儿偏好,鼓励其通过连续鼓掌、抓握小物品、串珠等强调手动作的训练项目,改善其手功能。每日1次,每次30~40 min。③Vojta训练。指导脑瘫患儿进行反射性俯爬训练以及反射性翻身移动训练,在患儿自主运动期间,以拇指适度刺激患儿主诱发带、辅助诱发带,刺激患儿肢体、远隔部位肌肉出现应答反应。每日1次,每次20~40 min,以患儿能耐受为宜。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指导患儿掌握正确的洗脸、脱衣等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家属宣教、康复训练方案介绍、局部按摩等。联合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启动康复训练流程后,积极关注脑瘫患儿的情绪变化。将伴明显依赖、自卑等情绪障碍的患儿纳入干预重点。以柔和的语气与患儿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利用脑瘫患儿感兴趣的玩偶及适宜肢体语言取得其信任。待患儿表现出情绪波动时,通过互动小游戏、联合家属安抚等途径,转移脑瘫患儿的注意力,使其尽快恢复情绪稳定。②家属康复信念建立。在脑瘫患儿的康复管理中,家属的配合度、支持作用极其重要。为取得家属的信任,可耐心向家属介绍既往脑瘫成功康复案例,借助脑瘫患儿的成功康复经验,强化家属的治愈信心;与脑瘫患儿家属建立无障碍沟通模式,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引导家属建立正确的认知,促进其配合度水平的提升;脑瘫患儿在接受康复训练期间,及时了解家属对患儿训练进展、训练效果的态度,针对家属的担忧、紧张情绪,合理进行疏导。如有必要,可运用想象放松、音乐情境放松等辅助措施,优化家属的康复信念,以促进家属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作用的发挥。③依从性支持。在康复训练期间,需积极关注脑瘫患儿的训练依从性,可选用表扬鼓励、奖品激励、小游戏放松等方法提升其依从性,以保障康复训练的顺利完成。
1.4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以脑瘫儿童生活质量评价问卷评估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变化,内容涉及日常功能、交际能力、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况4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变化,以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88,GM-FM-88)开展评价,总分0~264分,得分与脑瘫患儿粗大功能呈正相关。③统计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生活质量评分、GM-FM-88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日常功能、心理状况、交际能力、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联合组日常功能、心理状况、交际能力、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联合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联合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近年来,脑瘫患儿的康复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要点。脑瘫患儿康复管理的复杂性在于:①康复训练难度较高。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案的构成较为复杂,且各项训练活动的完成难度水平相对较高[3]。若未能采取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配合,脑瘫患儿可能难以通过康复训练达到预期康复目标[4]。②患儿依从性欠佳。一方面,脑瘫患儿受中枢神经障碍的影响,容易在各类训练活动中表现出不依从性的行为;另一方面,脑瘫患儿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其对康复训练重要意义的认知相对不足,随着康复训练周期的延长,脑瘫患儿出现拒绝训练、不配合行为的风险逐渐增加[5-6]。上述状况对这一患儿群体的康复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脑瘫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这类疾病的康复训练体系已发展至较为完善的状态。脑瘫患儿在康复训练期间,Vojta训练可经反射性俯爬、翻身移动以及诱发带刺激等,重建患儿的运动感觉通道;手功能训练则主要通过多种手部动作训练,刺激手功能、支配手功能脑损伤或发育缺陷的恢复;Botath训练则经规范双上肢外展行走、站立等动作,辅助脑瘫患儿摆脱错误姿势、动作的限制[7]。
综合护理是一种强调护理措施整合的管理方法。在脑瘫患儿中,该方法主要借助心理护理措施,改善脑瘫患儿的负性情绪,消除情绪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系统化的家属康复信念干预,促进家属积极康复信念的建立;并经依从性支持措施,维持脑瘫患儿的良好锻炼依从性水平。上述护理干预措施的协同应用,可充分发挥护理方案对脑瘫患儿康复的支持作用。康复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的优势体现在:①提升患儿的训练依从性。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普遍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征[8]。常规护理对脑瘫患儿在训练中依从性的关注相对不足,而综合护理干预则可针对维持患儿依从性这一目标,经依从性支持、情绪障碍控制、家属辅助支持等途径,长效维持脑瘫患儿在各项训练活动中的良好依从性。②改善生活质量。脑瘫患儿的感知觉、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是决定其生活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9-10]。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康复训练的整合,更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发育缺陷、各项功能等。随着康复训练作用的深化,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③增强运动功能。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可经家属支持、患儿依从性维持、情绪障碍控制等途径,强化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手功能训练、Vojta训练等训练项目的配合度,为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提升奠定基础。④提高家属满意度。脑瘫患儿多需终生训练[11]。这类患儿在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特殊性,为家属带来了极重的负担[12]。脑瘫患儿在接受康复训练期间,常规护理难以长效维持患儿的良好依从性,且该方法忽视了家属的支持作用。而将康复训练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联用后,综合护理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可在强化家属康复信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患儿的训练依从性及训练效果,确保脑瘫患儿的康复状况达到家属的预期。本研究结果亦证实,联合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康复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脑瘫患儿中可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并促进其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