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翔
(海门市中医院,江苏 海门 226100)
抗生素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是由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可对其他生活细胞的发育功能起到干扰作用,包括化学合成或半合成化合物以及微生物培养液提取物。抑菌或杀菌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4大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1]。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在各类临床感染性疾病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各种疾病,但长期临床研究发现抗生素长期使用存在严重的抗生素耐受问题,或者会产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等。若临床滥用抗生素,极易引发各类不良反应,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2]。因此,提高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率,对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海门市中医院收治的4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药学干预。对照组中男性107例,女性103例;平均年龄(56.78±4.34)岁;平均病程(11.31±6.45)d。研究组中男性100例,女性110例;平均年龄(57.45±4.64)岁,平均病程(11.07±5.93)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判断需予以抗生素治疗者,且均符合抗生素应用标准,无任何的过敏或者不适现象;②基础疾病资料收集完整者;③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患有恶性肿瘤者,导致无法有效耐受抗生素治疗者;③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性疾病者,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或不配合临床治疗者;④在研究过程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⑤不依从、不配合及拒绝参加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模式下抗生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药学干预。①明确抗生素使用制度:根据患者适应证合理选择抗生素,在用药前应给予患者相应的病原菌检验及药敏试验,建立严格的抗生素审批制度,抗生素的使用应由主管药师、副主任、科室主任联合签字审核。②加强抗生素应用的政策宣传:对患者、家属进行科学指导,提高抗生素应用的知识水平;临床医师将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及不健康使用的危害详细告知患者,提高药学干预水平;建立多种培训机制,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探索分层次、分阶段及分类指导的方法,积极推进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③充分发挥药房药师的自身知识水平,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判断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若发现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应立即上报上级机构,并与临床医师沟通,确认药方无误后按照处方发药。④药品的监测:积极开展抗生素不合格用药的监测,对医师、药师、护士进行抗生素药品知识的培训,深入临床收集抗生素不合格用药事例;成立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根本原因分析委员会,开展药物安全使用追踪,对于严重抗生素不合格使用需要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工具的使用,对不合理应用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寻找解决办法。
1.4 观察标准 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医疗总费用及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抗生素使用时间、医疗总费用与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合格率、医疗费用比较 研究组抗生素使用合格率为95.24%(200/2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62%(18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抗生素医疗费用为(5623.34±563.96)元,对照组抗生素医疗费用为(7846.89±580.1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 研究组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46±1.13)、(10.56±2.01)d,对照组分别为(11.49±1.96)、(13.79±2.46)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n(%)]
长期以来,传统的药师工作多局限在药物调配及供应等常规工作方面。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药物种类也层出不穷,药学事业的发展也对临床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药学干预实现合理用药是当前药学工作者的责任,且享受药学服务是所有药物应用者应享受的权利[4]。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药学干预,才能够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以确保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应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医院科学使用抗生素,指导临床药学干预工作。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但伴随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随之产生耐药性,“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抗生素作为临床常用的药物,其抗菌、杀菌的疗效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证实。由于临床疾病种类不断增多,抗生素种类也不断增多[5]。若患者产生耐药性,则易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使得患者出现感染。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因此,对于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采用药学干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药学干预可调动药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临床药师全程参与到抗生素使用中。此外,还能够加强各级的监督机制,通过逐层审核,可提高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采用药学干预后,抗生素使用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抗生素合理应用中药学干预的重要性。在后期研究中,应扩充研究样本,提高研究可靠性,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临床上抗生素的适应证表现在:①在临床上,抗生素种类的选择需根据相关病原菌的种类、感染类型等来确诊;②需参考药代动力学和患者发生感染部位,抗生素在机体靶组织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显著的杀菌或抑菌作用;③抗生素应用种类随患者不同而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况选择抗生素;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对新生儿发育产生影响的药物[6-7]。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疗程、剂量,确保适当的应用剂量、使用次数和疗程;如果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不长或者使用剂量较小,容易引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使用疗程过长和剂量过大,有时会造成浪费和引起多种相关不良反应[8]。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需与其他药物合理搭配使用。在临床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约占40%,当患者出现病毒感染时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会引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继发性感染。多种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对于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细菌耐药性的减少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的效果是明显的,也有利于扩大抗菌范围[9]。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包括应用单一抗生素不易渗入到感染部位,如结核感染等;单一抗生素并不能控制混合型感染,如腹部脏器损伤导致的腹膜炎;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病原体尚未确定的重型感染等[10-11]。
综上所述,在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中采用药学干预,可提高抗生素的使用合格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