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畔
(辽源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吉林 辽源 1362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需要接受手术以及麻醉治疗的老年患者相应增多。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患者普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进而导致患者对手术以及麻醉的耐受力明显降低,且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1-2]。临床操作中,麻醉方式要求可以有效维持患者呼吸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稳定,进而最大化降低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常规单侧腰麻麻醉方式,还无法实现令人满意的效果[3]。我院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以及单侧腰麻对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不同疗效,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源于我院2019年1月至7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共计42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单侧下肢手术指征并经检查确诊,均在征得患者及其监护人同意下实施手术治疗。随机分组,各21例。研究组有男11例、女10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6.53±2.27)岁;体质量50~70 kg,平均体质量(62.35±2.59)kg;ASAⅡ级患者10例,ASAⅢ级患者11例。对照组有男12例、女9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6.24±2.56)岁;体质量51~72 kg,平均体质量(62.48±2.43)kg;ASAⅡ级患者12例,ASAⅢ级患者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4-5]所有患者在正常入室后,均予以严密监测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均接受外周静脉开放处理。为确保患者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效果,进而有效缓解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过程中的紧张以及疼痛不适,予以静脉注射20~50 μg剂量芬太尼、0.5~1 mg剂量咪达唑仑,并实施面罩吸氧,并在局麻状态下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①对照组患者均实施单侧腰麻干预。引导其摆放患肢在下体位,予以单次腰麻。定位为L3~4间隙实施穿刺。确保腰穿针中流出脑脊液,针斜面朝向下端,予以缓慢推注5%葡萄糖+0.75%布比卡因(按照1∶2比例)剂量共1.8 mL,控制麻醉平面为T10~L1。②研究组患者均予以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干预。腰丛阻滞方式:探头横向放置于双侧髂嵴连线水平位置,内侧端位于后正中线,实施平面内法由外向内方向进针。穿过竖脊肌至腰大肌近椎间孔位置后,于神经刺激器下有效调节针尖位置,有效诱发股四头肌发生收缩。坐骨神经阻滞方式:探头位于尾骨水平横向置与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连线外侧,超声下确定坐骨神经位于坐骨以及骶骨之间,表现为高亮回声呈扁平状。予以从外到内行平面内法进针,达到神经刺激仪刺激下引出股后肌群或者小腿腓肠肌群收缩。上述两处分别予以浓度0.4%罗哌卡因20 mL注入,罗哌卡因总量控制为160 mg。
1.3 观察指标 ①麻醉效果情况。显效:麻醉效果确切,无须另行使用镇痛药物,患者肌肉松弛状态良好,有效保障手术正常进行;有效:实施手术操作牵拉过程中无疼痛感,肌肉为不完全松弛,需要一定镇静药物辅助,手术可以正常进行;无效:手术操作时患者有明显疼痛,肌肉明显紧张,需镇静以及镇痛药物辅助才能完成手术。②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主要为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HR。③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情况。④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7]。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数据均接受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对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
2.1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高达95.24%,显著超过对照组的66.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MAP及HR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相近(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情况比较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情况比较(min,)
表3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情况比较(mi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76%,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针对接受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而言,极大比例伴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其身体各项功能均产生明显下降,对于麻醉以及手术的耐受力相对降低,进而导致手术过程风险相对较大。既往临床实践中,下肢手术一般实施椎管内麻醉,尽管能够实现完全镇痛,但是穿刺难度相对较高,阻滞范围相对较广,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难以有效保障麻醉以及手术安全性[9]。外周神经阻滞属于局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全身用药对机体呼吸以及循环系统造成的不良有效,且不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在完成手术治疗后,可以有效镇痛[10-11]。既往临床实践中,一般是依据医师经验进行腰丛神经阻滞,对医师经验具有极大依赖性,且操作复杂,成功率相对较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效果还不够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已经逐渐简便操作,且准确性以及麻醉效果均得以明显提升。研究显示,超声波频率越高,其分辨率越高,当探头频率设置为3 MHz及以上时,相关肌层、筋膜层以及其间间隙都可以得到清晰显示。麻醉药注入后,超声下表现为高回声,可以直接观察组织中麻药分布状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确保准确穿刺,避免因为盲目穿刺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在直视条件下实施药物注射,可以有效提升注药准确性,缩短麻药起效时间并延长作用时间,进而有效方式因为麻药过量导致的各类不良反应[12-13]。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单侧腰麻,研究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显著超过对照组。完成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早于对照组,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疗效确切,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延长麻醉维持时间,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该方法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