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柯小静
游戏是一种适合学生年龄发展特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独特活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设计并引入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科学性及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巧用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于科学知识跨度大,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结合教材的趣味性知识,设计与课程相融合的游戏。可以借用的游戏种类很多,如脑力类、体力类、拼图类、信息技术类等。教师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促进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拓展学生体验活动的思维能力。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设计的游戏不能局限于个人,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游戏服务于科学教学,为了让课堂更精彩,教师应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游戏内容。教师设计的游戏应紧扣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如“骨骼”一课,在学生已了解人体骨骼的分布和数量后,教师可以出示电子版的骨骼拼图游戏,让学生将分散的骨头图形又快又准确地拼成一副完整的骨骼图。拼图游戏既紧扣教学目标,又可以化解该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可以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在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过程中进行特殊处理。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3 课“纸”一课,教师可以选择几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纸(如纸巾、宣纸、牛皮纸),让学生带着这三种纸,分别设计并挑战“吸水性”“结实程度”“不渗水的船”三个关卡。通过自主设计活动,学生认识到比赛都需要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经历不同的闯关游戏,学生更能直观地体验并发现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设计好引入游戏的时间点。比如,有的课可以借助游戏导入,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有时教师在课堂中间,加入一些游戏活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结束时设置游戏竞赛,将课堂引入高潮。
如“大脑”这一课,教师可以选择用“相反游戏”进行导入。该游戏要求学生做出与听到的指挥相反的动作,如教师说举起右手,学生就举起左手。课堂伊始,学生便被游戏深深吸引,教师便能水到渠成地引出该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加入游戏是为了让小学科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因而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多元化的游戏,避免一种游戏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例如,“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画有动植物的面具、彩带,让学生进行模拟游戏。学生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生物”,具有食物联系的“生物”之间拉上彩带,构成一张复杂的食物网。学生通过观察这样的扮演游戏,可以更直观地发现: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当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消失,即彩带断裂,与其相关的多种生物都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了解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游戏结合教学是符合现阶段小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地运用游戏设计教学活动,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游戏设计原则,选择最恰当的活动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