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试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2020-12-30 23:44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项艳秀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材素养传统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 项艳秀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在整体上比较偏向于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但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改中提倡的“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以供探讨。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一)双线组织阅读单元

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外,还隐藏着另一条关于语文素养的线索,如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等,并将这些内容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分散于各个单元的练习当中。

(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涉及各个层次,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好地落实。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上百篇古诗文,其中以古诗词教育为主,数量以阶梯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递增,诗词内涵也更加丰富。除此之外,教材中的汉字文化、古代文言文等各种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名人及其古诗等,都进行了新的改编与创新,从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党的十八、十九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成年人要保持这种观念,更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基于此,在统编本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更好的落实,既有古代历史,又有现代发展历程,皆体现于各个经典篇章之中,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继而培育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使用策略

(一)领会意图,发挥功能

统编语文教材凝聚着每一个编写者的心血,其中蕴藏的内涵也极为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哲理,为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认真品悟其中内涵,从而领悟其精髓所在,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使得自身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储备,进而促进教学方法“再创造”过程的真正实现,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低年级的拼音和汉字教学中,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语拼音的教学难度,识字和写字的具体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进。新版统编教材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将汉字放回了第一位,拼音教学则放在了它的后面,以此确定拼音辅助工具的作用和地位。同时,统编教材秉承着低年级“多认少写”的原则,从原来要求的认识1800 个常用字,降低到现在要求认识1600 个常用字,其中只有800 字要求必须会写。

(二)口语交际,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与以往其他各类教材版本相比较,统编教材显得更为高远。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依据,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就是:做有根的人,培养完善人格,增强文化自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篇目,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的主要载体就是文字,正所谓“文以载道”。因而,小学语文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从思想内涵方面,还是从语言形式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讲故事等,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质与素养。

三、结语

总之,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调整,既与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又满足现代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注重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弘扬,促进他们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同时,统编教材不仅增加了浓厚的“文化味”,还充满了童真童趣,深受小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也有利于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教材素养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