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玉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芜湖 241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运而生,其发展也是极为迅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较为欠缺,甚至把本科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已成为公众关注点,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完善和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信仰,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路径[1]。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大学生应用型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是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所以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更要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导向,懂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时代责任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实了,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氛围,包括在教职工和学生中进行各项思想政治学习、辅导员教师紧抓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且保证这些学习和教育并非流于形式;其次,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摒弃“思政课无用论”“思政课纯属洗脑”等错误观念,对思政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积极在学生中宣传思政课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增强对思政课的认知,让学生懂得思政理论课与其思想政治素养、心理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紧密相连;再次,加强对思政教师的重视,思政教师是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在加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增加科研项目投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高思政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及归属感,增强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整个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此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保证自己所学技能与知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职业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因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会导致此类高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缺乏相应的认知,最终影响其就业竞争力。其次,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配备专业、专职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很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或辅导员兼课,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育,理论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前景也不够了解,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学效果欠佳。最后,职业规划指导缺乏连续性。职业规划教育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展开,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虽然教育部在2008年就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量少、大学初期阶段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合理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增强职业规划教师的专业性,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连续性、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快,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创新创业素质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被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3]。它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2019年10月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以赛促教有关情况,提出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深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重点是具有教育导向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不是具有市场导向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走出唯创业实践教育的误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上。
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不断发展,各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确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较弱,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专业不能紧密结合,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第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联系实际,全面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与自身相符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第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在师资力量、配套设施、教育经费等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充分保障。
这种实践并非是具有市场导向性的创业实践,而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程中,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第二,深入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将应用于实践,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第三,创新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及其他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以赛促创模式,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其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党员干部要提高专业素养的问题时指出,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并不仅仅就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4]。所以,专业素养,应该是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作风及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指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塑造,理论与实践融合度较低等,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强专业素养的培育。
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其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或者弱视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及运用,还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在学习运用过程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生的知识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的,它是毕业生就业时主要考察的能力,知识能力较高的人,其人才实现的可靠程度也就较大,职业生涯规划也更容易完成[5]。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行业改革不断深入,新行业不断涌现,技术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果不懂得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不能在原有知识和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贯彻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能力以及在学习运用过程中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精神包括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尊重、专注与认同,它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体现的就是专业精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那么这些应用型人才对本专业的尊重、专注和认同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能把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来做,把爱岗敬业作为一种基本职业素养、一种责任担当,对自己的专业心神向往、坚守笃行,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专注、钻研的韧劲和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严谨。这样,才能持续集中精力,不断激发潜能,把工作状态调到最佳,把工作效果做到最好[6]。专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持续用力、潜移默化的缓慢过程。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精神的培养是必要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重新思考,认识到了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都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校内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争取获得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师生共同努力,在项目实施中深化教学,激发学生专业潜能和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应用型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为企业提供理论帮助与智力支持,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以此推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对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7]。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资源优势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专业素养培育等方面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储备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