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知 “田”味 “田”趣
——大班生活经历活动“我们的种植田”实录分析

2020-12-30 15:01
好家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山芋篱笆丝瓜

文 殷 红

种植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种植往往是在教师的主导、包办、代替中完成的。缺少幼儿参与、操作、实践的种植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机”。《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幼儿教育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利用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开展幼儿喜欢的活动,使教育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直接感知的课程,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生活经验。

“我们的种植田”是大班在本园《生活经历课程中幼儿主动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生发的经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有关“种植”的知识与经验。

一、捕捉探究的问题,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一)活动再现:“没有根”的山芋苗

幼儿园小农场的种植地规划好以后,幼儿们开始热火朝天地商量着在种植田地里种些什么。“我想种丝瓜!”“我们种些玉米吧!”“还要种南瓜和黄瓜!”……

第二天,幼儿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和秧苗,他们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讨论着。不一会儿,幼儿们争吵起来:“你带的山芋苗怎么没有根?”“肯定不能种活的!”“我奶奶就是用这个山芋苗种的!”带山芋苗来的杰杰辩解道。“老师不是说过植物需要用根吸收营养,没有根怎么可以活呀?”霜霜问。“反正山芋就是用这个种的!”杰杰有些招架不住了。幼儿们看到我出现了,立刻围上来问我:“老师,这个山芋苗能不能种啊?”

我没有直接回答:“我也不知道没有根的山芋苗能不能种,怎么办呢?”没有得到“答案”的幼儿们又开始讨论起来:“我们种下去看看能不能活,就知道答案了!”于是,杰杰和几名幼儿在种植田种下了山芋苗。

每天,幼儿们都不忘给山芋苗浇水,观察着它的生长变化。几天后,山芋苗长出了一点新的叶子,山芋苗成活了,幼儿们都欢呼起来。

(二)思考与策略

看到没有根的山芋苗后,幼儿凭借自己对“根”的了解,认为没有根的山芋苗是种不活的,并进行了争论。《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支持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操作、敢于探索和尝试的品质。正如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教师应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幼儿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等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实践,“没有根”的山芋苗成活了,以这种方式让幼儿获得的生活经验是深刻的,也是最真实的。

山芋苗的种植,引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了解了新的种植知识,让他们出其不意地习得了“田”知。

二、提供探究的环境,支持幼儿直接感知

(一)活动再现:“长出藤”的长豆苗

幼儿们轮流照顾小农场的种植物,有一天,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老师,长豇豆的茎已经长得很长了,就快倒下了。”乐乐叫起来。“丝瓜的茎也已经很长了。”霜霜也欢呼起来。“它们再长就要折断了!”杰杰说。“那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它们站起来吧!”我提出建议。这时,杰杰说:“我们家的长豇豆长大后,奶奶就要给它搭一个架子,让它的藤爬上去。”“那架子要怎样搭呢?”幼儿们就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并尝试用木棒搭架子。几次失败后,有的幼儿建议:“我们先去田地里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搭架子的,然后再来搭吧!”

于是,我带领幼儿们来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在田野里,他们发现了搭丝瓜和长豇豆的架子是不同的:支撑丝瓜的是方架子,里面还要用布和绳子编织方格;而支撑长豇豆的是三脚架,只要将两根竹棒交叉支撑就可以了。

第二天,幼儿们找来了长竹棒、布条等材料,为“长出藤”的长豇豆和丝瓜搭起了爬藤架。

(二)思考与策略

幼儿在与教师、同伴和环境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想法、愿望以及新的问题往往就是活动开展的新起点。在幼儿发现长豇豆和丝瓜的茎长得太长而快要折断时,我便持续关注幼儿讨论的内容,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指南》 科学领域目标3 的教育建议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要回归生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实施课程。于是,在幼儿尝试搭架子失败后,我便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丰富的农村资源,带领幼儿走进田野,引导幼儿实地学习“搭架子”的方法,让他们在实地勘察中了解搭“丝瓜架”和“长豆架”的不同方法。当幼儿获得了有关“搭架子”的经验后,我又充分挖掘幼儿学习与发展潜在的可能性,支持幼儿将习得的知识与经验运用到生活中,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亲身体验搭架子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生活经验。

“长豇豆架”的搭建,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生活的环境,让幼儿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搭架子的不同方法,让他们自得其乐地品到了“田”味。

三、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

(一)活动再现:“被踩坏”的种植田

幼儿们抬着水壶去种植地浇水了,可刚走到那儿就惊呆了:长豇豆被踩得东倒西歪,山芋叶子更是伤痕累累……

“肯定是中班、小班的小朋友踩到的!”芸芸气愤地说。“中班的弟弟妹妹还小,他们也不是故意的。我们还是想想办法吧!”我说。“用箩筐把它们罩起来!”霜霜说。“不行,这样它们就照不到充足的阳光,会长不高的!”杰杰说。“那就做块提示牌吧!”瑶瑶说。“还要做篱笆!这样别人就不会踩到里面来了!”幼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什么材料做篱笆?怎样做呢?”我问道。“用积木搭!”霜霜想到了一个办法。“不行,积木一碰就倒,不牢固。”杰杰反驳道。“用竹子一根一根地插到泥里围成篱笆吧,我看见农田里都是这样的。”有一名幼儿抢着说,其他幼儿都赞成这个提议。“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我鼓励他们去亲身实践。

幼儿们分头行动,找来了竹棒和其他材料。他们沿着种植田的田埂0 一根挨一根地插着竹子。可泥土太硬了,他们怎么也插不进去。“湿的泥是软的,竹棒能插进去。”杰杰指着插到湿泥土里的竹棒说。幼儿们合作给泥土浇水,很快就在湿泥土上插好了竹棒,把“篱笆”围合好了。可是,竹棒“篱笆”东倒西歪、七零八落。

“怎样让竹棒篱笆不东倒西歪呢?”我继续引导道。“用透明胶布把它们绑起来试一试!”他们取来了透明胶布,可尝试了半天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用绳子试一试!”他们又想了一个办法。“怎么绑呢?”幼儿们拿着绳子尝试了很久,也没有成功。

最后,他们一边从网上寻找资料,一边找爷爷奶奶“拜师学艺”,终于把绳子绑在了竹棒上。“篱笆”终于完工了。

(二)思考与策略

纵观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视角和重心从关注学科和教材逐渐倾向于关注幼儿,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教师要教给幼儿的是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某种知识。正如《指南》 中所提到的:“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当幼儿产生“做篱笆”的想法后,我们需要做活动的“预见者”,预先考虑幼儿在做“篱笆”活动中可利用的资源和活动开展的适宜性,及时为幼儿搭建探索与学习的平台,引导幼儿对制作“篱笆”进行深度探索和学习。对于没有做“篱笆”经验的幼儿来说,做“篱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幼儿寻找制作材料,尝试往泥土里插竹棒,解决东倒西歪的竹棒篱笆等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幼儿尝试多途径地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持续过程中,掌握做“篱笆”的生活经验。

“篱笆”的围筑,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围篱笆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田”趣。

在“我们的种植田”活动的生发和开展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儿童视角,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需要和经验,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支持幼儿主动探索、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让幼儿的学习与能力在与幼儿、教师、生活的多维互动中得到了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山芋篱笆丝瓜
丝瓜
夏季佳蔬——丝瓜
山芋飘香的春天
狡猾的丝瓜
山芋飘香思绪浓
挖山芋
一架丝瓜满院香
篱笆
牵牛花
山芋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