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郭守敬小学 史玲玲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努力耕耘一方沃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义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将成为继工业经济后21世纪主导的今天,国民的创新素质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将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则是奠定国民创新素质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教育留下的有益经验应给予继承和发扬,对其抑制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要深刻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究其原因不在教育自身,而在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滞后。长期以来,我们仍然没能跳出“书本”,教师凭经验而教,学生靠教师而学。在教学策略上,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这一倾向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最终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总之,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否则,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只能是空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小学生的素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探索知识的需求比以往更强;二是社会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普及化,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各自占有的信息源的比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
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德育活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多方面的紧密协调和统筹配合。为此,我校从顶层设计出发——基于郭守敬精神这一人文品牌和学校长期办学积淀,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郭守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天文、水利等方面研究,改制和发明了简仪、高表等12种新仪器,制定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我们认为,郭守敬留给后人的绝不仅仅是卓著的科技成就,更重要的是“守敬精神”:一是服务国家、造福百姓的为民精神。青年时期的郭守敬深感水患之害远赴邢北治水,中年时期的郭守敬立足于国家统一和恢复生产的需要到西夏治水,晚年的郭守敬为了首都安全到“大都”治水。二是执著敬业、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郭守敬21岁便投身于科技活动,60多年中他不是在治水观天,就是在研究地理、数学,把一生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三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在西夏治水时,不少水利专家主张水系再造,郭守敬却根据当时地理水文现状和百姓生产的实际需要,提出并实施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治水方案,结果不到一年,西夏的水利便恢复了。四是善于继承、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主持制订《授时历》时,郭守敬逐一查阅当时有记载的40多部历法,把其中13部历法的精华记录下来作为制订新历的参考,同时焚烧了那些卜卦、念经之类的阴阳伪书。五是躬行实践、不畏艰辛的实践精神。为测量大地纬度,郭守敬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每一项水利工程实施中,他都亲临第一线,现场调度指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了深入落实这一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和科技教育方面的实践,将办学理念修改为“守正创新,敬天爱人”。
首先,“守正创新”中的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守正即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创新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在守正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其次,“敬天爱人”中的“天”指客观规律,“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爱人”就是按人的本性育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我们将“天”理解为教育规律,即师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敬天”就是要敬畏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就是自己的同学、同事、同胞,“爱人”指以仁慈之心爱学生、爱老师、爱众人。总之,“守正创新,敬天爱人”的核心内涵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在守正中实现新发展,在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有鲜明的导向;只有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师生才会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在“守正创新,敬天爱人”的引领下,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系列化整体改革,建立起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优化学校德育管理。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小学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只重视到短期效果和表面现象从而造成了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教育形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抓住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使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变成学生强烈的内在需求。结合本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谋创新、小处着手抓细节,创新活动设计,优化活动效果。例如,一年级新生的录取通知书由原来的白纸黑字改为彩色印刷,并新增了办学特色、活动照片、温馨提示、优秀毕业生的照片等内容,旨在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美好向往。我们还改变了之前仅有师生参加“六一”联欢活动的局面,将党员教师“两学一做”展演活动和“六一”联欢活动结合起来,同时邀请家委会参与演出和活动谋划。这一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张扬个性,提升师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增强了党员教师党性意识和理想信念,实现了“1+1+1>3”的效果。
构建个性思维课堂。创新教育超越了传统教育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阶段,而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创造作为新的目标。为了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方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教师队伍。首先,积极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校通过专家引领、跟岗实践、网络研修、主题研讨、论坛交流等方式,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是认知发展的手段。教师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避免教师厌倦日常枯燥无味的重复性工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为教师购买书籍、订阅杂志,举办读书分享会和户外拓展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打破封闭的讲授法的桎梏,采用全新和开放的互动授课方法。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游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游戏教学法为例,科学课教师张万富在2018全国游戏化年会中教授《照镜子》时,依据儿童爱玩的天性,设计了镜中读书、镜中搭积木、为匡衡照亮文字三个游戏,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乐趣。
坚持课程引领,打造多彩学习平台。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为此,我们制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思路,即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胆实践,自主开发了科学探究、机器人、创意编程、数学折纸、我爱阅读等33门校本课程,形成了“1+3·N”新型课程体系。其中,“1”指“守正创新,敬天爱人”的核心理念,“3”指人文、科技、融合三大课程领域,“N”指在三大课程领域内开设的不同课程种类。例如,在实施科学探究这一校本课程时,我们并未局限于一周一次课,而是把它的项目做大,扩大40分钟的范围,把它扩展到微机课、数学课,甚至是语文课。
近年来,在“守正创新,敬天爱人”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教师充分关注学生所具备的潜能,建立起了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们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其次,全体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题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喜读书、会赏识、思进取的教风已落实到每名教师的言行中。最后,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国家级国际象棋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团中央红领巾电视台首批实验学校、北京大学“基于思维课堂的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重大课题实验学校、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示范学校、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