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措施的探讨

2020-12-30 14:22:55张远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活习惯心血管年龄

张远霞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0 引言

心脏具备有泵的功能,是血液循环的中枢器官,负责把血液推向大脑及身体各个器官;而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循环系统疾病,对于患者身心均会造成较大影响[1]。目前该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日渐低龄化,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2]。本文探讨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的31例临床治疗资料为本院心脑心管科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所选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为20-70岁,其中,有4例患者年龄为20-30岁,有7例患者年龄为31-40岁,有7例患者年龄为41-50岁,有13例患者年龄为51-70岁。总体比例以低龄化为主。发病原因:先天性发病患者为5例,沉积性发病患者为11例,突发性疾病患者为15例。首先我们从上述病例可以看出,低龄化、环境的影响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

1.2 因素及措施

从以上临床资料可见,发病因素主要为[3]:环境因素、年龄因素、身体先天因素等。

1.2.1 护理措施

一是针对低年龄患者的护理措施[4]。①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由此带来的情绪波动亦较大,睡眠不足,极易导致出现心血管疾病。对于这部分人群,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向其讲解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引起重视。②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严格控制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患者多吃清淡及少油食物,切忌食用含盐量过多食物,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遵医嘱调整患者饮食结构。③增强患者对治疗环境的适应性。在治疗初期,患者通常对于突然改变的环境存在诸多不适应,甚至抵触治疗。医护人员需注重患者情绪变化,尽可能使治疗环境贴近患者生活环境,以减少患者不适感。

二是针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5]。①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坚持常态化的测量患者脉搏、心率、呼吸、血压,实时保持更新数据;对于患者心痛等症状给予实时监测,并针对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年龄为依据适时增加,病情严重的患者实施24h检测。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缘故,再加之身体机能较弱,因此多数老年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且对治疗结果心存疑虑,医护人员需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如疏导、安慰、聊天等沟通方式,缓解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治疗依从性。③给予患者用药护理管理。护理人员需对包括烟酸、他汀、贝特类药物的作用及治疗用量心中有数,掌握熟练,特别是需及时观察检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在使用抗凝类药物时,需要实时监测患者是否有出血等症状。在用药同时,对于年龄偏大患者,需要注意其呼吸等状况,一旦出现状况,吸氧护理必要及时用上。④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指导。由于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原本就弱,饮食结构单一,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饮食状态就更差,对于这部分老年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其输液葡萄糖补充治疗,以补充其体力,增强其免疫系统功能,平常饮食需要注意多给予其粥之类的流性食物。⑤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患病期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患病前更差,因此,护理人员需给予老年患者更多帮助,定期为其清洁,辅助其洗澡;同时,引导和教会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日常护理,帮助患者处理生活。特别是对于那些需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为防止其引起褥疮,需要勤为其洗澡擦身,勤焕其被褥,同时病房环境的温湿度要适宜,确保患者安静、舒适,以增加患者情绪稳定,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经上述分析结果提示,一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主要有[6]: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心疲劳;过度饮食、饮酒;情绪过度紧张或激动等。这些因素导致发病频率较正常积累性疾病发病频率更高,因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合理膳食,特别是注意特殊环境下的生活习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必备的重要环节。二是通过观察实际病例及对上述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措施的探讨,可以得出结论[7],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即需以患者年龄、发病程度、病情发展等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并配合有效治疗实施,着重从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工作劳逸结合等方面给予护理干预指导,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3 讨论

从以上观察分析可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需针对不同症状的表现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且要治疗的同时,需辅以优质、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8]。如对于心脏缺血、冠状动脉、心衰等一系列疾病,需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以及病例施以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干预、用药护理管理、健康教育指导及环境管理等方面护理,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得到改善,病症得到有效缓解,面对疾病治疗信心更足,配合治疗及护理有更高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潜在的健康敌人,如何避免或降低发病率不仅是医生需关注,我们每一个人亦需引起高度重视[9]。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情绪控制,提高对血管疾病的认知度,这些对于避免或降低血管疾病均有积极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需积极配合医生,调整好心态,谨遵医嘱进行治疗,以利于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生活习惯心血管年龄
生活习惯
幼儿100(2024年11期)2024-03-27 08:32:30
变小的年龄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算年龄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3:13:20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