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德惠 130300)
在养猪业规模不断扩展、养殖数量不断提高的当下,猪群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养猪场面临严竣的生物防控压力。目前,新旧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日益加剧,药物治疗效果逐渐下降,致使猪群免疫失败的现象不断出现,为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对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疫苗生产质量不合格。猪场所注射的疫苗如果是从正规厂家购买,其各项生产指标都与国家规定相一致,并且经过质量检测后才可流入市场,基本疫苗质量不会存在问题。然而如果猪场并非从正规厂家购买疫苗,将难以保证疫苗的质量,难免会导致免疫失败。
二是疫苗运输和储存原因。部分疫苗供应商的冷链运输能力不足,致使疫苗的运输与存储环境药效受到影响,甚至使疫苗的活性丧失。同时,疫苗购入后,如果猪场的疫苗存储不合乎疫苗保存要求,如保存环境的温度过高、未将油佐剂疫苗放入冷库保存,将会导致疫苗的药效下降,进而引发猪群免疫失败。
三是疫苗毒株血清型不适合。导致疫病爆发的致病毒株血清型种类较多,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所选用的疫苗毒株血清型与流行疫病的毒株血清型并不一致,注射疫苗后也会导致药效难以发挥。
一是稀释液使用不合理。在免疫过程中,免疫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进行稀释液的选择与使用,如果所使用的稀释液使用前未进行消毒,或所使用的稀释液与疫苗规定的稀释液并不一致,将存在疫苗免疫失败的可能。二是疫苗接种操作不当。免疫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合适、未对针头进行消毒、免疫注射的位置不当、注射速度控制不合理、注射时出现疫苗液溢出等因素都会导致免疫失败。三是免疫程序缺乏科学性。免疫开始前未制定规范的免疫接种规划,未能结合猪场疫病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均会导致免疫失败。
吸食初乳是仔猪从母体获取抗原的主要途径,如果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较多,在免疫时,母源抗体就会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产生干扰,进而使免疫效果受到影响。
一是猪场环境卫生不佳。猪场环境卫生不合格或未严格按照消毒规划进行消毒,都会导致猪场内残留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对猪群的免疫产生干扰,进而使免疫效果受到影响。二是药物干扰原因。免疫的猪群使用了抗生素类药物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卡那霉素等药物将会对B 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将会对T 淋巴细胞产生损伤,进而对巨噬细胞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这些药物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在生猪养殖时,如果突然更换养殖环境或饲养条件发生变化,将会导致猪群产生应激反应,这会导致猪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激增,进而严重损伤T 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的产生,进而破坏免疫效果。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合格的疫苗:养猪场应对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以及猪场自身的疫情状况进行分析,并了解母源抗体水平,合理进行免疫程序的制定,并使用与流行毒株完全相同的毒株血清型疫苗并接照疫苗免疫接种流程进行科学免疫。从正规厂家购买疫苗,确保使用质量合格的疫苗进行接种。
严格规范免疫操作流程:在疫苗接种前,应对疫苗的包装进行检查,查看疫苗是否处于有效期内,并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解,要对疫苗的状态进行观察,确保其未出现层析现象,之后应遵循疫苗说明书规范进行免疫操作。
加强饲养管理:养猪场应加强饲养管理,优化养殖场环境,使生猪自身的免疫力得以提升,进而确保免疫时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猪场应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车辆及人员进行养猪场前都必须进行严格消除。
优化疫苗存储条件:根据疫苗类别选择适合的存储条件,对弱毒活疫苗进行存储时,应将之置于-10~-15 ℃的低温环境保存,而灭活疫苗则应存储于2~8 ℃的常温环境。在疫苗运输时,要采用冷链运输,并减少运输途中的停留时间,以保持疫苗的活性。
降低应激反应:在饲养过程中,应强化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出现,在仔猪断奶前后或转群期间不得进行免疫接种,以免出现应激反应而影响免疫效果。
生猪养殖过程中,合理进行免疫接种是减少疫病发生的主要途径,因此,养殖场应对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解,并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减少免疫失败问题的发生,以此提升免疫效果,进而降低猪群的疾病发生率。